语文教学的现场,虽然可以说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但究其根本,其实都在于:创设各种情境,将各个层次的学生吸引进来,然后,让他们在各种情境中徜徉、寻找、发现、尝试,最终生长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学习树。
四年级的学生,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虽然经过三年的字、词、句、文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科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但毕竟年岁尚小,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其实还停留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阶段,仍然对线条、图案、色彩等直观的要素更感兴趣。
于是,我就想:是否在语文的复习中,把线条、图案、色彩和对文字的理解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新的形式,以唤起他们的另一种学习的热情,也顺便提升一下他们的能力呢?在期末复习阶段,我就跟学生一起,尝试了“我会画人物”和“画画故事山”这两种形式,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成效。
具体操作时的思路,是首先顺应一部分优秀生的学科“生长点”,以教师的简单示范为助力,促其大胆尝试。于是,一部分优秀的学生,站在他们本身比较高的生长点上,开始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拔节向上,经过教师的指导和润色,终于交出了一部分图文并茂、可圈可点的人物画像和故事山的卡片。他们的作品,色彩鲜明,图案生动,文字概括的部分也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点染升华的作用,令我赞叹和欣慰。
接下来,就以优秀生的作品为基石,向全班各个层次的学生延伸和拓展。我觉得,这样做的意义,似乎比只得到一些优秀生的作品更深远,因为,每一个人,虽然拥有的天赋条件不同,但都有品尝成功的滋味的权利。
于是,我特意找了一段时间,跟全班同学一起,一幅一幅地欣赏了一遍所有的作品。现场的气氛当然是非常活跃的,学生们一边笑,一边看,一边议论。普罗米修斯身上的铁链的款式、王戎小朋友的发型、扁鹊治病的故事山的趋势到底该上升还是下降等等,都在七嘴八舌、热热闹闹的谈论中达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共识,而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之间,更多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被激发出来了,导致我预先准备好的一打白纸,都被一拥而上的、迫不及待的学生给抢走了。
最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上交了他们的作品,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作品,肯定是不如优秀生的作品那样美观和完整,但却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在原有的生长点上的可喜的提升。我觉得,他们是在一种心甘情愿而又兴致盎然的努力之中,很自然地站到了比原来更高的起点上,不但弥补了原有的劣势,而且思维的状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完善。
可以说,关于人物形象和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只要是亲身参与过人物卡和故事山的学生,他们的脑海里,其实都生长出了一棵学习树。
这棵学习树上,体现着从记忆到整合的思维飞跃,包含着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学习热情,延伸着从语文学科到美术学科的综合素养,相信它的力量,将引领着我们的学生走进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收获越来越丰厚的文学体验。
故事山人物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