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使秦,完璧归赵,全身而回。后人读起这段故事时会感觉轻松愉悦,被司马迁的细致描摩所陶醉。但如果设身处地地设想一下当时的形势之危急,处境之险恶,则未免让人两股战战,不寒而栗。别忘了,蔺相如赴秦可不是一般的走亲威串门子、滴酒罚三杯之类,而是提着脑袋,冒着下油锅的风险去的。秦王是什么人?鞠武称之为“雕鸷之秦”啊。然而,蔺相如之所以能够不辱使命,完璧全身归赵,完全得益于他的“识、智、义、勇”四大品格。
一、识以勇辅
秦昭王听说赵王得和氏璧,便致函赵王提出愿以十五城交换。赵王与廉颇诸将商议,大家考虑的是“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大家想到的只是见欺与患兵来。怎样才能不被欺又不让秦国加兵于赵?大家没办法。
蔺相如考虑问题的角度与大家不同。他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根本——道义,师出无名,则秦不会轻易加兵赵国。不管人与人相处还是国与国打交道,在道义上占住致高点才掌握了主动权。寓言《狼与羊的故事》,狼要吃掉小羊,却说小羊喝水弄脏了它的水,又说小羊的爸爸说了它的坏话,总之是小羊曲了理才会被吃掉。狼吃掉羊还需要讲道理吗?这就是不出无名之师的道理。狼要吃掉小羊也要先从道义上站住脚。
赵王问蔺相如,秦王把璧索去而不把城交给我怎么办?蔺相如一针见血,指出秦王以城求璧赵国不同意,赵国不占理;而赵王把璧送给秦王,秦不把城划给赵王则秦王不占理。先在道义上不给秦国加兵以借口才是问题本质所在。所以,奉璧使秦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能把问题看得这样透彻,这就是识之明。这与刘邦面临鸿门宴和刘备赴江东情形有些相似之处。后来,“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的结果,则验证了蔺相如的见识是非常正确的。
接下来就是谁可使的问题。入见秦王如入虎狼之境,没有一点见识智慧,没有一身胆气武略是当不了这个差的。俗话说,艺高人胆大。面对赵王“谁可使者”的发问,蔺相如成竹在胸,说:“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识以勇为辅,于是赴秦。
二、智以勇辅
蔺相如身入险境,这不能不让人为他捏一把汗。那么,我们看蔺相如身处险境之中,是怎样变被动为主动,一步一步牵着秦王的鼻子,化险为夷,完璧全身归赵的。
秦王坐章台接见蔺相如,蔺相如奉璧给秦王后,明查秋毫,仔细观察,看到秦王先是“大喜”,然后是“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大喜”二字充分揭示出秦王以己强势欺诈成功后的内心喜悦。这种过于自信的情绪和放肆无礼的举动,被蔺相如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为蔺相如占据主动扭转局面打下了伏笔。
蔺相如一看当时的情形,知道秦王并无意用城换璧,就走上前去,说:“璧有暇,请指示王。”自此,蔺相如便开始向秦王发起反攻。
蔺相如取回璧,退步倚柱站立,“怒发上冲冠”。怒由景生,也是怒由心生。正是这冲冠之怒,造成一种无坚不摧的强势,让秦王和他的大臣们措手不及,不知所措。
紧接着,蔺相如从秦王所做所为,自己为何而来,国家之间应如何相处几个方面义正言辞地给秦王上了一课。
首先说秦王送书赵王,群臣都说“秦贪”,仗着自己强大,用以城换璧的空话来骗赵王的璧,而不可能真的把城送给赵王。借他人之语,揭开秦王的面纱,一下子揭了秦王的老底。但还只是“恐”,是担心。没有把话说绝,不至于让秦王一下子脑羞成怒,引燃秦王发威的导火索。
接着,由群臣怕被秦王糊弄,而引出大家讨论的结果是不把璧送到秦国。但为什么现在又送到秦王面前了呢?是因为我蔺相如认识到,“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连普通老百姓都崇尚诚信为本不相互欺骗,视相欺为不仁不义而加以鄙视,更何况秦这样的大国呢?言外之意,秦国如果欺骗了赵王就真的连布衣平民也不如了,这不是自毁身份而让人看不起吗。这话说得极有分量,很有震慑作用。
接下来是对比赵王送璧与秦王接璧的态度问题。蔺相如说,送璧之前,赵王斋戒五日。为什么赵王这样做?这璧绝不是一块普通的宝玉,何止价值连城?是价值连十五城。赵王斋戒既是敬璧,又是对你秦国敬重。
可是你秦王是怎么做得呢?在章台这样简陋的地方迎接和氏璧,又是大喜,又是传阅美人群臣,不注重礼数,还戏弄我赵国的使节。
这样就向秦王表白了自己,而把秦王推上了一个不仁不义的位置,让秦王理亏到喷血。在这里又提出“礼节甚倨”,为让秦王斋戒五日,让自己有时间安排人化妆奉璧而归创造时间和机会。
秦王被蔺相如一席话说得无地自容,于是斋戒。五日后,蔺相如早已让“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靠着以勇相辅的智,蔺相如向赵王许诺的“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已悄无声息地完成了。
三、义以勇辅
君子舍身取义。但义当取,身不舍岂不更好?这就需要智慧、谋略。接下来再看看蔺相如如何全身而归的。
我们通过完璧归赵的过程可以看出来,蔺相如并不像那些机敏善辩、巧舌如簧的纵横家那样,而是时时以实为实,实话实说,实事求是,始终能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有理有据,以理服人,让你秦王心服口服。
完譬归赵之后,蔺相如便向秦王摊牌:其一,我来秦国时,向赵王许过诺,城不入赵则完璧归赵。其二,秦自缪公以来二十多位君主,没有一个是诚信守约的。我怕再上了您秦王的当,对不住赵王,所以已经让人把璧送回赵国了。其三,虽然璧已送回,但只要你守信献城,在秦强赵弱的情况下,只要秦王随便派个人到赵国,都可以轻易把璧取回来。其四,我知道跟秦王您玩了个小把戏,明白“欺大王之罪当诛”,愿“就汤镬(油锅)”。只是希望秦王您三思利弊“孰计议之”。
一番话,估计秦王鼻子早被气歪,可是又无计可施。自作孽,耍了个小聪明,没想到遇到了高人,一腔苦水向谁诉?权衡再三,只好乖乖地“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蔺相如义以勇辅,得胜还朝。
到此,读者的心才被放回肚子里,长舒一口气,蔺相如总算是全身而回了。
四、结论
完璧归赵看似一个送璧还璧的经过,其实质是蔺先人凭着自己的“识、智、义、勇”不战而屈秦人之兵的过程。兵不血刃,免去将士、百姓生灵涂炭之灾,又让秦国不敢小觑赵国。这样看来,相如先人因完璧归赵而被赵王拜为上大夫,实不为过。
【365无戒日更训练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