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无事,老潘又来找我闲聊。
说到人生,老潘语出惊人:人生,其实就是一段事先编好的程序。
“为什么有些人能够预言到其他人的命运?那是因为这个人的人生程序可以被接收和看到。
“当然,这种接收能力不是人人都有,但通过培养,还是可以根据自己道行的深浅而了解一二。水平一般的,盲人摸象,水平高的,一览无余。”
老潘问我:“你看过《了凡四训》吧?”
我说没有。
老潘脸上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然后说:”那我就给你简单叙述一下“。
”这本书是明代一个叫袁黄,字了凡的人写的。在考科举之前,一个相命之人推测其功名,结果都一一应验,因此他认为命运不可改变,于是就开始一切听命,不再希冀改变。后来遇见云谷禅师,告诉他改命之法,于是他开始积德行善,因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本来应该是命中无子,且将于53岁寿终的,后来不但生下了儿子,还活到了73岁。”
老潘接下来问:“你玩过电脑游戏没有?”
我说当然玩过。
老潘开始他的长篇大论:“一个游戏,开始以后,几时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几时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人物,都是事先通过程序设定好的。如果你玩过这个游戏,那么当别人玩的时候,你就可以指点别人,什么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了凡四训》中的那个最初给了凡算命的人,其实就是了凡这个人的”人生游戏“的旁观者,早于主人公看过这个游戏的”角本“,所以他就可以指出,了凡什么时候中举,什么时候当官,什么时候死亡。这就是一个编好的程序,明白无误,确定无疑。
”我们每个人,好象都有一种意识上的主观能动性,做一件事或者不做一件事,或者这样做一件事或那样做一件事,乍一看都是由人自己做主的。但就象1+1=2一样,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只能做出那样的反应,不会有例外。我以前曾说过,一个人如果犯了一个错误,会痛心疾首,会后悔不已。但是如果抹掉他的记忆,重新给他一个机会,在同样的场景下,他还会犯同样的错误,这个没有办法改变,因为程序就是这样设定的。
“有时候,有些高人可能会提前预知某人会遇到某种变故,并提前予以指点。就象一个故事所说,某人被告知某天有灾祸,于是他就不敢出门,坐在屋里一动不动,结果房塌了,人被砸了。
”如果没有高人指点,他正常外出,是不是就可以躲过灾难?理论上是这样,但“高人指点”本身,其实也是“程序”的一部分,也是事先设定好的。”
这时候,我提出了我的疑问:“既然如此 ,那么你又该如何解释《了凡四训》的主人公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件事呢?”
老潘喝了一口茶,然后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好。“
他接着反问我:“你玩电脑游戏,是不是每次都是一条道走到底,每次都没有变化?“
我想了想:”不是!“
老潘接着说:”电脑游戏的设计,是一个事件会触发另一个事件。比如你在游戏中走到这棵树下,你左侧会出现一个敌人,但你走在另外一棵树下,可能敌人不是出现在你的左侧,而是右侧,出现的敌人也不是一个,而是两个。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些,是因为这个游戏我们玩了不止一遍。但人生不是,它实际呈现在“当事人”面前的,永远只有一个结果,但是这不代表没有其它的可能性,因为人生这个游戏,远比电脑游戏复杂得多,也精彩得多。这种可能性,有些人只看到了一种,就象给了凡算命的第一个高人,但有些人编译程序的能力更高一些,可以看到更多种,就象后来指点了凡,让他通过改过、行善改变了命运的那个高僧。
“那么我们要问,改变后的结果,是凭空而来的吗?不是,其实这些本来也是程序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是通过某些行为触发它,它就静静地呆在那里,只是一堆编码。“
这时我又提出一个问题:“既然了凡听从高僧的指点,命运有了改变,也就是说,他原先的命运根本就没能发生,那么我们要问:如果这些事根本就不会发生,那么相命人也应该根本就看不到,那么他是凭什么断言的?如果这些事一定会发生,但了凡后半生的命运确实又发生了改变,那么当初那个相命人看到的程序,我是指原本”无子“、”短命“的程序又是谁去演绎呢?”
老潘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问:“你听说过平行宇宙吗?”
我说:“听说过。”
“在游戏中的每一次选择,其实就相当于进入了一个不同的平行宇宙。本来,不同质量的”灵魂“是应该生活在属于自己的特定的宇宙中的,就象一个资质平平的玩家只能把这个游戏打出60分。但是通过改变自己”灵魂“的质量,却可以到本来不属于自己的平行宇宙中客串一把,从而给自己带来完全不同的人生体验,就相当于凭着自己的努力,把本来能够打出60分的游戏打出了80分,这就是了凡改变自己命运的秘密。而积德行善,就是在改变自己”灵魂“的质量,使它变得更轻,更易于向上浮,而不是向下坠落,从而获得更高的分数。”
“在某一个时间节点,那个觉悟了的袁了凡摆脱了原来的世界,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而另外一个袁了凡(也可以称为另外一个游戏玩家)由于水平差,觉悟低,顺着这个岔路玩了下去,结果早早地在53岁那一年按照程序的设定‘game over'了”。老潘说。
我坐在那时,半天没有说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