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应该属于孤独者的。
过了十点,乡下的灯火全然暗了下来。虫子啾啾,溪水在喧响。月光那么清亮,泼泼洒洒,映出了山的轮廓,树的清影。村子像是睡着了,在清凉的晚风中、梦境中均匀呼吸。
我实在睡不着,沿着一条路走来。这是条水泥路,以前是条石子路,路两边曾有水塘。夏天,可以看到手掌大的鲫鱼一群群游动。现在到处是荒草,哪里还有鱼的影子?路两边种着些桂树,昨夜是中秋,今夜却也没有幽香浮来。父亲说,天都干了四、五十天,辣椒叶往下掉,蔗叶子打卷,哪里有什么桂花?即使有,又有几人如我月下赏桂呢?若是古代,这么皓明的月色决计不会错过。“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被贬黄州,深夜被月色所撩,行六七里路寻张怀民赏月,才有了名传千古的《记承天寺夜游》。
西行百米,便是一处拐弯。右边是蓊郁的水稻,一大片一大片往东北方向铺展。左边曾是块晒谷场(如今已经做了房子)。儿时,大大小小的竹簟铺在草坪上。夏晒谷子,秋晒辣椒,冬天晒萝卜片。到了晚上,晒谷场就是欢乐场。白天被农活压制的快乐在夜里释放。骑自行车、捉迷藏、马兰开花二十一,晒谷场上人影绰绰。那时,狼捉小羊是最常玩的游戏。“小羊”被“栅栏”保护,“狼”在“栅栏”外伺机行动。“栅栏”像个面团,忽左边凸起右边凹陷,忽地紧密又忽地疏朗,群体尖叫声在空寂的山村那么响亮。大人们像是嫉妒上了,在家门口呵斥着、叫唤着孩子,晒谷场慢慢恢复了沉寂。
晒谷场旁边有好几座稻草垛。上下学,我们都爱在草垛间窜跳,摔跤、捉迷藏、揭老鼠或者挖地蚕。地蚕学名叫蛴螬,白白胖胖,蛋白质特别高。听说能治猪病,孩子们用锄头刨出半粪箕。现在的孩子是不屑玩这些了,整天把身体蜷伏在电视机前或是手机上,缺失了元气。
去年中秋夜,我实在不愿看到儿子整晚上宅在家里,硬逼着他到户外走动。他像一个无辜者一样,很不情愿地出去了,又带着沮丧很快地回来了,“外面什么好玩的,一个人都没有。”
“也可以看看月亮,听听虫声啊!”
“月亮有什么好看的,以前这样,现在还不是一样。”
我忽地无语了。没有经历别离、漂泊之苦的孩子怎能体会思乡之苦?他们也未被诗词浸润,怎么会爱上月亮?
月亮升高了,像个玉盘,中间有一小团面影,像涌起的山脉。外婆说,那是吴刚被罚砍桂树。他的斧头砍下、抽出,树又会很快愈合,这境遇颇像希腊神话中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抬头细看,真觉得那是吴刚在伐树。这是人,那是树,树上还挂着饭具呢。爷爷爱听戏文,知道贵妃醉酒、嫦娥奔月的事。夏天,爷爷总爱摇着一把蒲葵扇,他的身体白净清瘦。小奶奶知道天狗吃月的事,有一年月食,她拿着脸盆拼命的敲。
我喜欢月亮,除了月下嬉戏提供了便利,还在于中秋能吃到月饼。那种连吃饭都紧张的年月,月饼算是稀罕物。好在外公经营一爿店。中秋节到了,我趴在桌子上,瞪大眼睛,看着外公把油纸打开露出月饼,然后用菜刀划成四片。外公分给我一块月饼,并且多给了我一片(我在家最幼)。我拿着月饼,兴奋地跑到晒谷场,对着月亮喊:“月光光,照四方;四方华,泡泡茶……”月饼一会儿是舍不得吃的,用油纸包着,放在枕边。闻到香味,梦都是香甜的。
现在,月饼已然不是稀罕物,堆放在香案上,少人问津。不但是孩子,大人也是。只是偶尔忆旧时,触动内心的柔软处,叹从中来。
想着想着,不觉脚步已转向回家的路。月仍在高悬,银辉婆娑,四周寂寂。我对空凝视,忽然想着用手机拍一组照片发到朋友圈来,并写下这样的文字:清寂的夜里,打开身体,听听虫鸣,看看月亮,我们不说话,如此便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