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不经意间看向镜中的自己,顿觉40年光阴已经过去,我老了。我的人生都到哪儿去了?”
“我有过金钱、房子和女人,如今却孑然一身。我很寂寞。深夜,我躺在床上,心里纳闷。”
“眼下,我坐在我最喜欢的摇椅上,喝着酒,看着电视,回忆往事,就这样度过每一天。我看着孩子们在门外玩耍,心想,我这一生算是过得不错吧。我得到过所有向往的一切,但我为什么闷闷不乐呢?”
他轻声说:"你最好为你现在这样的生活负责,而不是为你所受到的困境去责怪别人或环境。等你睁开眼睛时,你会看到你的健康、幸福和你生活中的各种困境,大部分都是你自己一手造成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
"尽量使用你拥有的任何知识,但是要看出知识的有限性。光有知识还不够,知识没有心。再多的知识也不能滋养或支撑你的心灵,它永远也无法带给你终极的幸福或平静,生命所需要的不仅是知识而已,还得有热烈的感情和源源不绝的能量。”
“我大声数出我的各项成就,恐惧却没有消失。”
“其实你一直被自己迷乱的心智所催眠。”
“你积习难改,总在追求成就与娱乐,从而避开使你痛苦的本源。”
"勇士却以娴熟的技巧和透彻的理解,来使用静坐这把剑。他用这把剑,把心智斩成碎片,砍进思绪之中,暴露出思绪空洞的本质。”
“勇士就该像这样去使用静坐之剑,你必须学会以这个方式攻击你的心智之结,直到有朝一日你超越了这些,再也不需要任何武器。"
以上内容都选自《深夜遇见苏格拉底》这本书。
昨天西安又是大雨,从书柜里翻出这本书,再次打开,依然心动。
我喜欢作者丹·米尔曼行云流水,充满温情和诗意的语言。他的文字是放松的,是有广阔的空间的。这是一本小说,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在简单的故事里苏格拉底一次又一次引领主人公看到生命的实相,痛苦的根源是自己的心智,留意自己被迷乱的心智催眠,有一个办法就是通过静坐内观把它劈成碎片,通过这种不断的修炼,觉察自己内心的噪音,排除心智的障碍,让思绪不再喧哗,慢慢的走向通往自己的大门。
他说:“静坐有两个同时并进的过程:一个是内观:注意逐渐冒出的思绪;另一个是放下:放下对冒出的思绪的挂碍。如此便能摆脱心智。"
我自己也从静坐中体会到很多好处,内观自己的思绪,看见身体的情绪和气息,调整自己当下的状态,用静坐的方式随时都可以把自己从混乱的思绪中剥离出来,保持一份清明。看到书中提到静坐可以把混乱的心智劈成碎片,我深有感触。
第三代催眠创始人斯蒂芬吉利根博士说,他每天都有40次发现自己没和身体在一起。老师的觉察是很精微的,我们很容易被自己的头脑心智带离自己的身体本质。
在生生不息的催眠里,斯蒂芬吉利根博士教导大家,人的创造力心智有三个部分,头脑心智,心的心智和腹部丹田的心智,依次往下气息越下沉,能量越大,你的心永远比你的头脑知道的要更早,心的能量也比头脑发出的要强80倍,我们在练习头脑的时候,更多的要练习身体心智,静坐,把头脑放空,让气息往下,流过心脏,流过丹田,和自己的身体保持更多的链接。人生美好的旅程都是和自己有了更好的链接,才能链接到更好的世界。从自己开始。
书里还有很多精彩和让我感到共鸣的地方:
“单纯的知识,成就都不会让你快乐,让自己快乐的是你的热情和能量。”
“我们只有很少的需求,却有无穷无尽的欲求。快乐的秘密不再于寻求更多想要的,而在于培养寡欲的能力。”
这一点怎么说呢,我个人认为顺其自然就好,在保证生命质量的同时在触手可及的范围内可以更多的满足自己的欲求,如此才会让生命更有热情,自己可以掌控就好。如果欲求超越了自己当下的能力范围,需要很消耗自己去获得,就调整自己寡欲的能力。
但事实上,大部分人一旦开始追求欲求,就会被自己的日程和时间逼着走,很难有培养寡欲的时间和状态,会被迷乱的心智催眠难以停下来回到自己。而一直培养寡欲的,大部分人也很难有热情去寻找更多欲求,知足常乐。在热情的追求欲求与静心寡欲之间可以自如切换的,才是真正厉害的大师,可以驾驭自己的欲求,也可以驾驭自己的寡欲,可以热情的活着,也可以清明的看着。
我有幸跟随过的几位心理学老师都有这种能力,他们可以尽情的创造,又可以随时收回自己,他们与世界与自己的身体都有很好的链接,不会把自己丢进世界收不回来,也不会把自己关起来不走入世界,他们切换自如。上善若水,他们对世界满怀善意,也对自己充满善意。
我们一直在寻找的都是如何让自己活的更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向和答案,而这方向和答案也一直在变化中,随心起舞,随缘而安。
重要的还是先回到自己,深深的链接自己的身体。然后把他想要的带给他,也带入这个世界。
用这本书里的一句话结尾:”快乐一直在自己之内,你就是快乐本身。”把这本书推荐给你,我们都是自己的天使!
![](https://img.haomeiwen.com/i6965375/f9bf168a9127fff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