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作为男子,37岁才成家立业,是一件非常有违孝道有违伦理的事情。他不仅会受到很多人的指责和非议,甚至还会因此影响个人的前途和命运。然而,今天咱们这篇文章的主角——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却偏偏就是这样一个独立独行的人。
只不过,他的晚婚并不是因为什么所谓的事业心,而是源于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初恋的对象,就是他青梅竹马的少年玩伴,一个住在他家隔壁的叫湘灵的美丽少女。令人遗憾的是,因为受门户之见,白居易的母亲不顾儿子的一再恳求,坚决反对他求娶湘灵。于是,对母亲十分孝顺的白居易不得不放弃这段感情。
但是,他对湘灵的思念却一直没有忘却,苦苦挣扎,直到37岁才成亲。多年以后,物是人非。有一天,午夜梦回时,白居易又想起了那个美丽的少女,便写下了这首最催泪的初恋诗,通篇大白话却写出了世间最深的伤感,开头两句让人莫名想哭。这首诗就是《夜雨》,让我们走近它:
《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爱而不得”是什么滋味?恐怕,这世间再华丽再美妙的语言都无法讲清楚。然而,白居易这首诗既无典故,也无修辞,更没有什么刻意的比兴,全篇直白如话,却写出了这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写出了爱情中最深的遗憾,字字句句都催人泪下。
首二句“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开门见山地写出了心中思念的人以及所要叙述的事。这两句诗,语言平淡,没有刻意的渲染,一切点到为止,却分明让人感到字里行间奔涌着一股强烈的火热的情感。“远远乡”,“深深肠”,简单的6个字,却让全天下都深爱过的人感慨不已。
而一个“隔”字与一个“结”字,冰凉感伤,仿佛让人看到一对热恋的有情人生生分离的悲惨画面。情到深处,在美丽的语言都显得有些多余。诗人表面平静,内心早已肝肠寸断。而后,“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二句,一个简单的“瞻望”,一个简单的“不思量”就让人感动不已。
因为心中有“所念人”,诗人总是忍不住瞻望。可是隔着“远远乡”,诗人又望不到。望不到却还要望。在这无尽的“瞻望”中,诗人的心早已穿越时光,穿过千山万水,回到了故乡的恋人身旁。初恋的美好和难忘,究竟要用怎样的语言才能够表达呢?白居易这4句诗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很多读者可能会有些疑惑:“题目既然是《夜雨》,可直到这里却一点雨的影子也没有。然而这正是作者此诗高明之处。诗作前四句,描写了一个长久以来的思念状态,而从“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一句开始,诗人就开始描绘一个业余的场景了。
表面上看来,前4句与这2句毫无关系。但仔细品味之下,我们就会知道,这2句对夜雨场景的描写,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情感上,都是在前四句的前提上进一步增加的。简单一个“况”字,包含了千言万语。而一个“残”字,说明诗人夜不能寐,心中久久地思念着初恋情人,伤感不已。
在这两句中,作者同样惜字如金。20个字中,既不写思,不写念,也不写人,不写事,而是简单地把几个意象罗列了出来。可是,这“灯、堂、天、风雨”中,诗人的倘然若失和万分伤感早已跃然纸上,读之令人动容。最后一句“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画龙点睛,直抒胸臆,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
其中,“头陀”一词,即“苦行僧”,形象地刻画出了诗人在对初恋爱人的思念中苦苦挣扎的情态。爱情就仿佛一场修行,个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够体会。对于初恋爱人,诗人想忘忘不了,想忘不敢忘,挣扎一生。在这无果的结局中,一场曾经刻骨铭心的初恋故事就这样谢幕了。
众所周知,白居易的诗歌向来以通俗易懂简单直白而著称。即使写爱情,写思念,白居易依然秉承了他一贯的简约深挚风格。整首诗写得简单大气,却又十分细腻。看似直白平凡的语言中,却熔铸着一股强烈的情感,所有的文字都是那么浑然天成,巧妙绝伦。
“问世间情为何物”,实际上,当人的感情达到最深的时候,世界上一切华丽和美妙的修饰都会显得有些多余。反而那些最直白最简单的语言,却能够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短短20个字,就能让人泪如雨下。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