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宋(一),历史。
《宋朝: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第2次印刷,390页,18.5万字。
001 带着问题读宋。
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苏辙、程颢程颐,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人生故事中,共同经历了变法及后续的党争,又秉持各自的理念站在不同的立场。那么,变法是什么?对这些大人物们有什么影响?这是读宋时关注的一个问题。
002 变法前的三件事。
澶渊之盟(1004),契丹南侵,寇准力劝仁宗亲征迎击,后宋辽议和,契丹撤兵,换取了一百二十年的和平相处。庆历改革(1043),范仲淹、欧阳修领头,试图改变既有官制弊端未果,但孕育了改革的萌芽。濮议(1064),仁宗的嗣子英宗即位后如何称呼生父,朝廷上下争论不休,欧阳修和司马光对立,改革计划被搁置。
003 为什么变法。
宋采用常备军体制,军队耗资巨大;为抑制地方军事力量而采取的文官优势制度,为选拔人才扩大科举,相应产生了大量候补官员,促生更为庞大臃肿的官僚机构;土地所有者将资产挂在享有减免税优惠的阶层名下避税,税金收不上来,国家面临财政困难。
004 新法。
改变的思路是改善弊端,开源增收。其中争议最大的,是均输、青苗、市易三法。三法支持国家进行经营行为,或从事远距离大宗贸易,或向农民、商人低息出借青苗、现金。国家积极赚钱,自然会影响地主、商人们的利益,被指责“与民争利”。
004 王安石其人。
祖籍江西,父亲是地方官员。其出身江宁(南京),22岁中进士,辗转地方为官多年。50岁至56岁期间任宰相(神宗期间),推行新法政策。业余注释《周礼》等经书,善诗词、书法。晚年隐居江宁。
005 改革沉浮。
王安石在地方主政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政务经验和改革思路。因缘际遇,王安石成为改革的主导,收获了一批支持者,也树立了一批政见不同的敌人,还有如程颢、苏辙一类,先期支持改革,因不赞同改革细节后转为批判派。王安石想方设法,把异见者一个个排除出政治中枢,但也承受不住持续的反对压力,五年后两次请辞。此后回故乡江宁养老,眼见着一项项新法被废除。
006 站在反对面的人们。
王安石推行变法,反对声众。程颢、苏辙等退出王的团队,濮议时的死对头欧阳修和司马光都请求罢免王,向神宗推荐王的吕公著对新法也持批判态度。在被王安石排挤、放逐期间,司马光隐居洛阳完成了《资治通鉴》,苏轼被逐到地方做官写了很多诗词,程颢程颐潜心学术各处讲学。
007 变法后的党争。
王引退后,变法最大的支持者神宗驾崩,哲宗上位,司马光被召回,局势更加混乱。新法该全部保留吗?哪些新法该废除,哪些新法该保留?支持者们和反对者们各有主张,各自内部也互相攻击。以司马光、苏轼、程颐三人为例,都反对新法,却分裂成三派。党争影响了很多人的命运,司马光去世后复被夺爵,苏轼被流放岭南,程颐遭贬谪并交地方官管制。
008 后续影响。
哲宗之后,新法的部分制度还在发挥着作用。那就是徽宗赵佶和蔡京等的故事了。
by 5073 洁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