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惊讶对一本书在不同时候不同阶段来读的感受的不同。《哑奴》是三毛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其中一篇,事隔一年又读到,一边奇怪自己买来时读居然几乎没有印象,一边为再次读到而受感动,以致我想要写写读这篇《哑奴》时的一点感受。
读这本书有两个明显的认识,一是三毛的文字流畅,朴素,好读,情感真挚饱满;二是表明三毛无疑是一个善良温暖内心柔软的人。我想热爱文字写作的人,大概都有类似的属性。尤其是在对“哑奴”的叙述描写中,得以充分体现。
读三毛《哑奴》哑奴实际上就是奴隶,不会说话哑了的奴隶。三毛先是在一次受富人之邀参加宴请的场合接触到“哑奴”的孩子。
一开始一个还不到板凳高八九岁的小男孩来为我们服务饮食,极其谦卑恭顺的样子。在别人颐指气使这个男孩的情况下,三毛吃惊地知道男孩原来是这个富人家的奴隶。
同情心使得三毛在离开时塞给了男孩二百块钱。过了几天,男孩的父亲,一位中年黑人出现在三毛的门前。
“他穿得很破很烂,几乎是破布片挂在身上,裹头巾也没有,满头花白了的头发在风里飘拂着”。
他不会说话。但是个聪明人。他是来替男孩还那二百块钱的。三毛坚持要送给他,他才得以收下。因为这,有天偷偷送来一棵青翠碧绿的生菜放在三毛的门前,以示感谢。在阿雍小镇,“每天借无数东西给撒哈拉威邻居,但是来回报我的,却是一个穷得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奴隶”。哑奴的行为让三毛深受感动。
接下来三毛不时想法找机会来周济哑奴。在炎热的夏天,高达五十度的酷暑,富人指使哑奴帮人家砌房子,做泥水工。
“哑奴,半靠在墙边,身上盖了一块羊栏上捡来的破草席,像一个不会挣扎了的老狗一样,趴在自己的膝盖上”。
阳光像熔化了的铁一样,三毛叫哑奴进她屋里休息避暑,他不敢进。拿给他面包饮料也没有吃掉。他对我打手势:
“不要生气,我不吃,我想带回去给我的女人和孩子吃”。
原来他是要带回去给他的妻儿家人。
难得的是荷西也像三毛一样尊重哑奴,与哑奴学习泥水,与哑奴做朋友。三毛夫妇对哑奴的友好立即遭到周围撒哈拉威邻居的指责,连小孩子都指着哑奴说:“他是哈鲁佛!(猪的意思)脏人!”朝哑奴吐口水。而哑奴无一丝不满与反抗,唯有默默的忍受。
这种对哑奴的歧视剥削压榨,将他不视为正常的人,仅仅当作主人任意指使买卖的物品的态度,深深刺痛了我。
而哑奴一家的生活状况以及命运,更是拨动着我的内心。
哑奴一家有五口人。那个在富人家宴席上出现的男孩是哑奴的大孩子。另外还有两个更小的孩子。而哑奴的妻子是个和气的白痴,只会对着人笑。
三毛与荷西一起来到哑奴的家。在镇外沙谷的边缘,一个很破的帐篷。见哑奴带着三毛给的食物回来,先是他的两个光身子的小孩从帐篷里跑出来,扑进哑奴的怀抱。没有衣服穿。哑奴的女人
“可怜得缠身的包布都没有,只穿了一条两只脚都露在外面的破裙子”。
帐篷里有几个旧麻袋铺在地上,铺不满,有一半都是沙地。哑奴拿壶烧水招待三毛夫妇,却没有杯子。可以想象哑奴一家的生存破陋的情况。
从哑奴的家,那个帐篷里出来,荷西紧紧的握着三毛的手,这一握三毛明白:在如此对比之下,我们所拥有的实在太多,太幸福。应该加倍珍惜。
在那样的环境下,奴隶的一切都归属主人,做工没有工钱,吃的是粗硬面包。仅仅是维持活着。
我不知道哑奴心里是怎么想的?怎甘如此受人压迫?几乎完全顺从命运的安排,因为是“奴隶”的身份,默默承受着?然而他并不是没有意识,仿佛是因为奴隶就应该这样承受,似乎是一种信仰。就像哑奴对三毛说的那句话:
我的身体虽是不自由的,可我的心是自由的。
我因此想到余华笔下的徐福贵。在妻儿亲人陆续先他而去之后,依然一个人与老牛平凡的生活,过了十几年。活着是如此不容易,残酷的现实把人打磨成比石头还硬比铁还强。
徐福贵与哑奴来比,我觉得徐福贵要幸运多了,至少相对自由多了。
过了一段日子,沙漠下了一场大雨。这场雨再次改变了哑奴命运的走向。因为下雨,沙漠一处长出了很多草,由于哑奴会管羊,会接生骆驼,是个能干的奴隶,又有人来买他,叫他去。
当三毛得知哑奴又被卖将要离开眼前的家时,匆匆忙忙赶去看望哑奴。急急拿了一条毯子塞给哑奴。哑奴木然地坐在车上,手脚都被捆着。当他接过三毛送的毯子时拼命往家的方向跑,买他的人跟在后面追。原来哑奴是要把这毯子留给妻儿家人。望着哑奴的离去,
“我的泪,像小河一样地流满了面颊。”
我读了,如见到一幅画面,也两次要落泪。只是我的文字表述太生涩,那里能像三毛写得那么真切感人啊。
在哑奴心里,尽管他和他一家人生活极其卑微困苦,然而他有家人,有家,在哑奴心里,在我们外人看来,也是有他的幸福。而做为同样是人,同一片天空下,居然有如此差别。不得不令人悲愤,引人沉思。读三毛的文字真的有别样的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