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先生说:不能把语文看成知识课,看成跟历史、地理或物理、化学一样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学习语言主要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养成一种习惯。
语文学科的本质并不是获得知识体系,而是进行能力构建,是技能的提升与素养的获得。这显然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中的知识灌输,还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实践运用。因此,语文的学习应该以学生的言语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充分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接触和使用语言,在“做”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并且不断验证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逐步将语言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能力。
语文活动是与语文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的明确目的相结合的,是在语文活动中利用文本,根据需要整合言语文本和应用性知识,并将其转化成能力,凝结为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落实课程目标。
语文活动是学生的自主活动,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进行真实的语言实践,亲自经历体验的过程。语文活动的品格,一是真实,情境的真实,即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引起其联想,启发其思考,并在此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须的资源,提升言语实践的能力,唯有真实才有生成,生成是过程的名词,过程的本质属性应是生成性;二是自主,只有学生自主的活动,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活动,学生会怀有责任心去做;三是体验,教师应着重于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经验。
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是三类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活动。只有以有教育意义的“语文活动”来开展语文课程,才能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在教科书和教师引领下自主进行语文运用实践。
学生的语文活动是思维活动、情感活动与交际行为的同步与统一,是在具体的语言交际情境中进行的。语文学习与活动是一体的。不能脱离活动学语文,否则容易导致语文教学目标与内容被虚化;也不能脱离语文去活动,否则容易导致语文教学目标与内容被泛化。
语文活动应是整体的、综合的,能引发学生多种语文学习行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还可以细化为更为丰富的方式方法,如演说、辩论、比较阅读、主题研究、调研、访谈等等。在这些语文活动中,学生以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为引领主线,以任务驱动紧扣语言文字运用与人际交往。
语文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语文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强调要独立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但活动必须是在学生主动参与和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应成为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的创设者、组织者、调控者。(19.03.08《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