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追求成长和进步,并且很多人每天都会说出这样类似的口号或鸡汤,真正去踏实践行的还是少部分人。因为在人的思维模式中,有的人是成长型思维,而有的人是固定式思维。这对于每个人来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的人头脑中成长型思维所占的比例多一些,有的人头脑中固定式所占的比例多一点。对于想要成长进步的人来说,要让前者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一个人在生活中,行事待物更多情况下运行的是哪种思维模式,那么他就是哪种思维类型的。
成长型思维的人愿意更多的去尝试新的工作或学习方法,新的生活方式,遇到问题去思考和寻找解决方式。假如遇到失败了,他也会愿意接受事实,把这看作是前面行为的反馈,从中吸取教训,总结记录下来,下次就知道应该避免和改进方法。他们不会把做一件事情的失败看成是自己本人的失败,而仅仅是做事方法和经验还不足造成。所以他们不把失败当成负担,他们从失败和成功中都能获益。
固定式思维的人很多时候都是呆在自己的舒适圈,他们害怕改变的原因是害怕改用新方法新模式去尝试之后却失败了,失败在他们看来是很没面子的一件事,他们害怕被嘲笑,乃至于有时会过多去想象一件事没做成功的场景。脸皮薄,怕丢脸,是他们不愿意去尝试的原因。所以他们很少尝试在工作方式,生活方式,足迹范围的改变,限制自己的正是自己的思维方式。
我们有时会看到同时进入一个工作领域的两个人,过了一两年后,一个人进步飞快,在业务能力上熟练,在人脉关系上通达。而另外一个人看起来有点起色,但是在工作能力和处事方式上和前一个人有很大的距离。也许你会说两者过去以来积累的不同,但除了这个原因,在新工作上两人都是零基础时,也依然会出现这样的差距。这就是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式思维造成的差距。
那么怎样才能让你的思维方式更多的是成长型思维呢?
辉哥奇谭的张辉在一次语音分享中说,主要有三点:要找到自己的标杆,要聚焦去实现目标,要寻找获得反馈。
标杆就是自己在生活工作中有一个目标作为自己阶段性或长期性的标杆。从人来说,比如工作中比你优秀的多的领导或同事,行业中的楷模。从环境来说,你要主动去寻找一个比当前更好的环境,这个在很多情况下是要自己努力去争取奋斗才能得来。好的学校,好的家庭氛围,好的工作单位,更好的城市,这些基本环境的选择,也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一个人的见识和发展。一线城市的所结识的人,见到的事是不同于三线城市的,一个实力强大的公司所能带给人的成长也是大于普通公司的。比如腾讯和阿里工作的平均年薪是超百万的,这里面会有一部分人的年薪是非常高的,远超这个平均,但足以说明只要是有能力进入这样的一家公司,那么你在日后能够达到这样的薪资也是比在普通公司要容易的。
选择一个好老板的标准,是你从内心里是不是很佩服他,把他当作标杆来接近。跟一个自己不佩服的人一起工作是很难有前景的。
聚焦,要专注于自己当前正在做的一件事。知道和做到之间还相差很大的距离,知行合一就是要去实践自己学到的,在实践中真正理解这个道理,并运用娴熟。使用一些好的工作方法,比如丰田工作法,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OKR目标管理法,这些方法也许我们都看过,了解一些,但并没有去实践和领会,所以也就谈不上真的懂这些方法。聚焦用这些方法的刻意练习,日复一日来提升自己的能力,达到目标。
反馈,要主动去寻找反馈,从你的家人,同事,老板那里,真诚去寻求他们对你的认识和感受,他们会给你真实的反馈和建议。假如在反馈中,或者是被动的接受某些事实的反馈,令你很不舒服,那么你要把这个不舒服看作是真实合理的反馈,你要从中寻找合理性,说服自己去接受这就是事实,这给自己带来什么启发。
比如有一次正是因为一件事比较生气,坐上车之后拿二维码刷车票刷了两次,坐下来之后发现了,但去和司机沟通没有用,人家一刀切,概不找零。就放弃沟通,自己认了。这个时候耳机还在播放着音频,换一首喜欢的歌曲,想一想那件让自己生气的事的前后原委,有自己没注意到的点才会有那样的反馈,同时刚才这件事也是带着耳机没有去注意到刷票成功。小小的损失也是对自己的提醒,莫要因为不专注,或不考虑清楚而在别的事上造成更大的损失。
想成功,要接受那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事,要把失败当成是暂时的。不断迎接自己的更新迭代。每一周都要去反思,假如这一周你没有认识到上一周的愚蠢,那么这一周就没有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