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卷25安危诗解1法合人情为是去非
题文诗:
安术有七:一曰赏罚,随其是非;二曰祸福,
随其善恶;三曰死生,随其法度;有贤不肖,
而无爱恶;五有愚智,而无诽誉;六有尺寸,
而无意度;七曰有信,而无欺诈.危道有六:
一曰断削,于绳之内;二曰断割,于法之外;
利人所害;乐人所祸;危人所安;所爱不亲,
所恶不疏.如此然者,则人失其,所以乐生,
则人忘其,所以重死.人不乐生,人主不尊;
人不重死,则令不行.使天下皆,极智能于,
仪表法令,尽力权衡,以动则胜,以静则安.
治世使人,乐生为是,爱身去非,为善去恶,
国小人少,而君子多.社稷常立,国家久安.
故号令者,国之舟车.安智廉生,危争鄙起.
安国之法,若饥而食,若寒而衣,不令而令,
自然而然.先王真情,寄理竹帛,道顺人情,
合情合理,故后世服.使人饥寒,去其衣食,
孟贲夏育,虽不能行;废自然情,虽顺王道,
而不得立.主强勇之,所不能行,上不能安.
上以无厌,责已尽民,下对无有,无有轻法.
法以为国,下而轻之,则功不立,主名不成.
【原文】繁体
安術有七,危道有六。
安術:一曰,賞罰随是非;二曰,禍福随善惡;三曰,死生随法度;四曰,有賢不肖而無愛惡;五曰,有愚智而無非譽;六曰,有尺寸而無意度;七曰,有信而無詐。
危道:一曰,斷削于繩之内;二曰,斷割于法之外;三曰,利人之所害;四曰,樂人之所禍;五曰,危人于所安;六曰,所愛不親,所惡不疏。如此,則人失其所以樂生,而忘其所以重死。人不樂生,則人主不尊:不重死,則令不行也。
使天下皆極智能于儀表,盡力于權衡,以動則勝,以靜則安。治世使人樂生于爲是,愛身于爲非,小人少而君子多。故社稷常立,國家久安。左奔車之上無仲尼,覆舟之下無伯夷。故号令者,國之舟車也。安則智廉生,危則争鄙起。故安國之法,若饑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先王寄理于竹帛.其道順,故後世服。今使人饑寒去衣食,雖贲、育不能行;廢自然,雖順道而不立。強勇之所不能行,則上不能安。上以無厭責已盡。則下對“無有“;無有,則輕法。法所以爲國也,而輕之,則功不立,名不成。
【原文】简体
安术有七,危道有六。
安术:一曰,赏罚随是非;二曰,祸福随善恶;三曰,死生随法度;四曰,有贤不肖而无爱恶;五曰,有愚智而无非誉;六曰,有尺寸而无意度;七曰,有信而无诈。
危道:一曰,断削于绳之内;二曰,断割于法之外;三曰,利人之所害;四曰,乐人之所祸;五曰,危人于所安;六曰,所爱不亲,所恶不疏。如此,则人失其所以乐生,而忘其所以重死。人不乐生,则人主不尊:不重死,则令不行也。
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以动则胜,以静则安。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爱身于为非,小人少而君子多。故社稷常立,国家久安。左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故号令者,国之舟车也。安则智廉生,危则争鄙起。故安国之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先王寄理于竹帛.其道顺,故后世服。今使人饥寒去衣食,虽贲、育不能行;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强勇之所不能行,则上不能安。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无有,则轻法。法所以为国也,而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
【译文】
使国家安定的方法有七种,使国家危乱的途径有六种。
安定的方法:一是赏罚根据是非;二是福祸根据善恶;三是生死根据法律;四是人贤和不贤是实际存在的,但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进行判断;五是愚和智是客观存在的,但不能根据别人的诽谤或赞美来确定;六是衡量事物有客观标准而不凭主观猜想;七是守信用而不欺诈。
危乱的途径:一是砍削木材偏到准线以内,即循私枉法;二是任意裁决,不依据法令;三是用别人的祸害谋划;四是用别人的灾祸取乐;五是危害别人的平安生活;六是喜欢的人不亲近,厌恶的人不疏远。如果这样,人们就失去了乐于生存的前提,失去了害怕死亡的条件。人们不乐于生存,君主就受不到尊重;不害怕死亡,法令就不能实行。
假使天下人都能在法令范围内充分发挥智慧和才能,在法令范围内竭尽力量,用来打仗就能取胜,用来治国就能安定。太平社会使人乐于生存去干好事,爱惜身体不做坏事,小人少而君子多。所以江山长存,国家久安。在狂跑的车子上不会产生孔子那样的智者,在倒扣的船只下不会产生伯夷那样的廉者。所以法令就是国家的船和车,平安时智慧和清廉的人才能出现,危乱时争夺和贪鄙的人就会蜂起。所以给国家带来安定的法律,像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一样,是不用命令而自然需要的。先王把法令书写在竹帛上,它的道理顺应了客观规律,所以后人都能信服。如果让人们去掉饥寒时吃饭穿衣的自然需要,即使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做不到;违背客观规律,即使沿用先王之道也行不通。强制人们去做勇士也做不到的事,君主就得不到安宁。君主以永不满足的贪欲去搜括已被搜括尽的民众,民众就会回答说“再也没有了”;民众一无所有,就会轻视法令。法令是用来治国的,一旦被轻视了,君主的功业就不能建立,名声就不能获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