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想法读书
试论方志中江南文化资源的基因诞育、外延类析和内涵归要——以《黎里

试论方志中江南文化资源的基因诞育、外延类析和内涵归要——以《黎里

作者: 邵冬辰 | 来源:发表于2022-12-22 09:43 被阅读0次

    试论方志中江南文化资源的基因诞育、外延类析和内涵归要

    ——以《黎里镇志》为实例(一)

    【内容提要】

    千百年来散布在广袤江南大地上的文化资源和文物遗存,虽然有的已不复存在,可业已开发整理并清晰呈世的也不少,许多文物遗存被以文字形式载入地方志。譬如《黎里镇志》中就有关于江南文化资源在古镇遗存的大量文字记录。本文试就见载于《黎里镇志》中古镇江南文化资源的基因诞育、外延类析、内涵归要三方面作些肤浅论述,以更好地承担起方志工作者的责任,充分发挥志书资政育人功能,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

      江南文化  基因诞育  外延内涵

    【正文】

    “在中国有这么一块土地,地理学家称她‘水润’,文学家称她‘诗性’,艺术家称她‘意境’,经济学家称她‘富庶’,而普通民众则称她‘宜居’——这就是‘江南’(摘自光明网2021-12-08文)”。能为这段诗化语言作历史性见证的,就是千百年来散布在广袤江南大地上的文化资源和文物遗存。这些资源和遗存,因过去岁月中发生的兵燹动乱等不可拒原因,部分已不复存在,幸运的是,业已开发整理并清晰呈世的也不少,许多文化资源、文物遗存的肇创始终、样貌特征等方面情况已被载入地方志。譬如《黎里镇志》中就有关于江南文化资源在古镇遗存的大量文字记录。

    本文试就见载于《黎里镇志》中古镇江南文化资源的基因诞育、外延类析、内涵归要三方面作些肤浅论述,错误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古镇江南文化资源的主要诞育基因

    (一)因水化生 濒河日昌

    “天生一,一生水,水生万物。(《易经•水篇》)”博大精深的江南文化,应和着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磅礴气势,遵循着这同样博大精深的中国古老辩证哲学经典法则,经历漫长地质年代与历史岁月,诞育生成于黎川大地。太湖之水天目(山)来,凭藉冲决一切拦阻的自然伟力,洪泾东向,浩荡奔涌,“经平望莺脰湖、雪湖,到黎里杨家荡、牛斗湖,从望平桥进入市河黎川,流经全镇各条水道。境内河道纵横,湖荡密布,河道、湖荡与溇浜池潭构成稠密的水道网络。”“(统计至)2006年10月,黎里镇共有河道196条。总长114.8千米,其中圩外河道21条,共长10.1千米;圩内河道175条,共长104.7千米。”5条均可通航的黎里圩外河道,共长7.1千米(太浦河流经黎里境段9.8千米,不计在内)。5条圩外河道为“牌楼港、西大港、茶壶港、南尤家港、横港上”,北厍有“元鹤港”等16条圩外河道。全镇共“有湖荡89个,其中21个湖荡位于与邻镇之间”,著名者为“与八坼、平望镇相连的张鸭荡,与八坼相连的长畸荡,与平望镇相连的杨家荡,有北厍与芦墟、莘塔、金家坝相连的三白荡,还有与浙江交界的塔浪荡、陆家荡”。汾湖、三白荡、元鹤荡、张鸭荡、杨家荡、长畸荡的水面积均在2000亩以上。“被列入江苏省保护规划的(7个湖荡是)张鸭荡、杨家荡、长畸荡、大木瓜荡、前村荡、普陀荡、凤仙荡。(仅黎里一隅即)占全省列入保护规划湖荡总数(137个)的5.1%,占吴江市列入省保护规划湖荡总数(56个)的12.5%。”如此之多的河流湖泊:犹如天宫织女以玉梭穿空,织就条条洁白丝绦后镶嵌于黎乡锦绣大地;犹如瑶境仙童以白玉搓珠,揉成颗颗晶莹玉珠后撒播于古镇广袤畴野。因着来自造物主的馈赐,加以劳动人民奉献无穷创造力而开凿的太浦河等人工河流的参与,黎里大地水道纵横、湖荡密布,无比充裕的水利资源,是黎里之所以成为鱼米之乡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黎里之所以能够在江南水系文化之区域构建中独领风骚的居功至伟的原因,大而言之在长三角区域,小而言之在分湖流域。万千百年以来,故土先民后裔,赖此水利资源,收耕灌之益,利舟楫之行,汲饮酿之甘,网鱼虾之鲜,取济无尽,享用不竭。可以这样说:因水而生的江南水系文化,传衍之久,与人文历史同行;泽被之广,为天下生类造福。

    如果说黎里以一镇之力筑就集江南文化资源大成之高栋云厦,那么,从太浦河的开凿时间前溯1149年,三里市河黎川的疏浚贯通,可谓文化宏厦的创基之举。“唐元和四年(809),湖州刺史范传正奉旨疏浚平望至吴县的官河,遣村官黎逢吉至梨花里整理河道,开辟道路,百姓感其恩德,为纪念之,遂改梨花里名黎里,穿村而过的河道也谓黎川。”其后宋元明清数朝,百姓在黎川两岸修筑驳岸河埠,凿石系缆泊舟。随着河道的不断拓展,明中期前,黎里已成“一河两岸型”集镇,明后期,“形成‘丁’字形”镇区,清代“发展为‘十’字形”,“流经古镇的市河(最终)将老街分为上岸、下岸、横街、南北栅和西栅。”逐水而居的习惯使然,士民纷纷在黎川两岸起宅造屋,以至形成鳞次栉比、廛舍森严的邑里气派。为便于管理,划分沿河街区成“9个街道:河北岸(俗称上岸),从东至西依次是东亭街、平楼街、中心街、浒泾街、梨花街;河南岸(俗称下岸),依次有九南街、建新街、南新街。上岸梨花街与下岸南新街往西沿市河分别北折和南折至横街东岸。横街西岸为西新街(含‘丁’字形西端河道)”。这便是江南人居文化逐水而生、藉水而昌的最显明的例证。

    余者,因汝氏家族人丁兴旺而在“窄水浜”边建楼聚居形成的“楼下浜”,清乾隆九年(1744)建于老街东栅市河出口处水中央的被称为“玲珑水上楼”的镇标性建筑“中立阁”,均是蔚为壮观的江南文化元素诞孕于水的见证者。古镇文化名片“黎川八景”,顾名思义,亦能窥见文化与水系丝丝入扣的端倪。

    【注】图片来自网络,联删。

    (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试论方志中江南文化资源的基因诞育、外延类析和内涵归要——以《黎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oqr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