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076470/2b08c870b1a83a92.png)
评判,指评论性的评价或判断。
A对B说:
“你长的真好看!”
这是A对B的评判。
A对B带着讨好地说:
”你长的真好看!“
但是他的眼神表达出”你长的真难看“的言外之意。
这是A对B的双重评判。
评判是什么?
评判是我们表达出我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从儿时就开始记录的关于爱与接纳、信任与焦虑、恐惧与被拒绝的经历。
我们不知不觉地审视和评判别人。
我们也不知不觉地被别人审视和评判。
评判带着情绪。
评判带着直觉本性。
评判是非理性的。
有一个这样的比喻:
”骑在大象身上的人以为自己完全控制了大象的行动。"
但无论你承认或者不承认,人类天生就会评判别人,也活在被人评判中。
人类评判力具有广义历史。
而我们内心的评判表中带着深厚的个人历史。
比如说:从哇哇坠地的孩子开始,你会发现,孩子渴望取悦他们爱的人,这奠定了他们这辈子与他人评判打交道的方式的基础。它们虽始于婴儿时期,却并非婴儿秉性,而是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我们,格外注重他人赞扬及责备的反映。
我们持续不断地监视他人对我们的回应。
![](https://img.haomeiwen.com/i9076470/6df981e76c94de64.png)
每天我们都会反复思考:
——我刚说的话是否冒犯了他(她)?
——我是否让父亲失望了?
——我做了什么事惹得伴侣火冒三丈?
——我的朋友为什么认为我背叛了他(她)?
——我的同事会不会觉得我很无能?
——他(她)的不满是暂时的吗?
——或者他(她)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我在他们眼中丧失了尊严吗,还是恰恰相反?我在这份人际关系中的地位仍然舒适安全吗?
——我是不是做不好这件事?
——我会不会失败?
这些种种,都是评判表中的常见要素。
无论我们与我们爱的人有多么亲密,来自他们的赞扬或责备对我们来说仍是举足轻重的。
无论我们与自己的关系多么民主、率性,我们仍然会评判自己的一言一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9076470/06c84f79e00dde7b.png)
我们不但关心他们与我们之间的亲和力强度,也关心他们是否会提供安慰与温暖,我们的关系是充满了赞同还是不满,我们的表现是会得到赞扬还是责备。
平衡他人评价与自我尊严,是我们此生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
对于一个孩童来说,离开充满家长赞扬的温暖圈子,或对家长的责备无动于衷,都是绝对难以想象的。
他们恐怕宁可选择被放逐到荒郊野岭,面对恐怖的大自然。
青春期之所以充满狂风骤雨,是因为青少年忙于将自己的评判与家长的区分开来。
与此同时,正如他们在婴儿时期就做过的一样,他们还努力想让父母欣赏他们刚刚萌生出的自我意识。
在那些常见的青少年与父母的争吵中,青少年针对的其实不仅仅是面前的父母,还有他们头脑中的父母,那包含了童年积累的赞扬与责备,还有持续不断的来自父母的评判。
同时,青少年还会转向他们的朋友,让他们帮忙把自己的评判一点一滴地从父母的评判中分离出来。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的评判也会与同伴的评判交织在一起。
这也标志了我们终生的工作,即将那些能鼓励及支持我们自身评判的影响力,与那些企图压抑、限制或扭曲它们的影响力区分开来。
所以,性格的形成是基于内心评判表的各种要素积累而成。
建立自己的评判系统并为之辩护,与渴望直立行走和开口说话一样,是人类发育的根本特征。
为了它,我们鼓起勇气挑战自己,将自己推到舒适地带之外,我们会做批评性的自我评估,观察他人,探测他们的评判。
每天从早到晚,我们的思想都会积极地监测我们的评判表:
1、“我是否公正?”
2、“她对我的反对是否有合理原因?”
3、“我的朋友/伴侣/家长会如何看待这件事?”
4、感到他人责备引发的刺痛时,我们会跳起来自卫,然而我们心中的怀疑会持续更久,并激发反思:“这是不是我的错?”
5、“我是不是太粗心大意,或思虑不周?”
然后,我们还会通过交谈、阅读、辩论以及个人反思,我们证明自己会督促自己做出更好的评判。
晚上下班的时候,云云给我打了一个三分钟的电话,她告诉我这段时间的工作状况。以及今天发生在上班时间的一件小事。
我沉默了一会,说:“你是不是感觉一方面想做好领导眼中的优秀员工?另一方面又迷失在自己的准则里?”
她说:“是的。”
这是很多人常见的情形。
事事都想周全。
结果,却事事无法周全。
因为自我评判和他人评判,左右了我们的行为。
而实际上,云云的这个电话也代表了对自我的审视和检查。
她其实是在进行自我的评判力测试。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人都在这么做,日复一日,大多数人都会持之以恒地测试他们的评判力:他们与伴侣交谈,与朋友八卦,读读书本,听听新闻广播,或是在做睡前准备时回想一天中的人际交流状况。
磨炼与检验我们的评判对我们心理的重要性不亚于为自我保护制造的偏见。
人类对测验及提炼评判的基本追求是随处可见的。
从公开辩论的受欢迎程度就可见一斑。
能挑战我们评判的精妙论点会让人兴奋不已。
当我们练习为自己的评判辩护,或享受因改正它们而得到的满足感时,就像锻炼身体时一样振奋。
在政治、国家政策、道德、宗教中,辩论会刺激我们识别并表达自己的评判,探索赞扬与责备的错综复杂关系,并分辨每一条应属于谁,以及为什么。有时,我们也甘愿做辩论的观赏者,安全地避开攻击与防御的血雨腥风。
我们对拓宽视野的追求也体现在我们对讲故事的迷恋上。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称人类是“文学的动物”,我们愿意细细品味那些包含重要问题的故事:谁应该被信任、赞扬,谁应该受谴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那些我们不赞成的人,我们要如何应付来自他人的责备以及我们受伤的自尊。
评判,贯穿一生的练习。
今天,你评判了吗?
今天,你评判了谁?
今天,你又被谁评判了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9076470/b1fc03e0bcc31dcc.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