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与中庸

作者: 112212 | 来源:发表于2020-11-28 00:14 被阅读0次

    “方圆”二字是由老庄的道学中得来,与儒学的“中庸”之道有异曲同工的妙处。

    庄子曰:“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

    这句话是庄子的应世良方,意思是内心保持真心、真情,崇尚道义,但行为上却顺从圆润。内刚外柔,所谓“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庄子虽然讲方圆,但他的方圆却有尺度,并不是毫无原则地任人摆布,而遵守自己的准则前提下讲求变通。

    圆有两种:圆通和圆滑。

    为人处事必须讲究圆通,只有圆通才有方式方法可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须分清是非,建立自身的道德原则和价值标准,这是“方”,“无方则不立”。但是,只有方,没有圆,为人处事只是死守着一些规矩和原则,毫无变通之处,过于直率,不讲情面,过于拘泥于礼仪法度,不懂得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把握,则会流于僵硬和刻板。

    所以圆通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持经达权。它意味着一个人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对社会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能处理得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复杂的局面能控制得住。

    而圆滑的人,人们一般是不太喜欢的。为什么呢?因为圆滑往往指某人在做人做事方面不诚实、不负责任,油滑、狡诈。圆滑的人外圆内也圆,为变通而变通,失去原则。有圆无方失之于圆滑,表面上看是对人一团和气,实际上已丧失了原则立场。

    做人其实应该外圆内方,所谓外圆内方并非老于世故、老谋深算者的处世哲学。

    圆,是为了减少阻力,是方法;方,是立世之本,是实质。船头不是方形而是尖形或圆形,是为了劈波斩浪,更快地驶向彼岸。人生也像大海,处处有风浪,时时有阻力。是与所有的阻力正面较量,拼个你死我活,还是积极地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生活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事事计较、处处摩擦者,哪怕壮志凌云,即使聪明绝顶,也往往落得壮志未酬泪满襟的结果。

    真正的“方圆”之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威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真正的“方圆”之人能对大喜悦与大悲哀泰然不惊。真正的“方圆”之人,行动时干练、迅速,不为情感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

    真正的“方圆”之人,没有失败,只有沉默,是面对挫折与逆境积蓄力量的沉默。

    古语道:“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当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处在太平盛世,待人接物应严正刚直;处在天下纷争的乱世,待人接物应随机应变、圆滑老练;处在国家行将衰亡的末世,待人接物要方圆并济。对待善良的人,态度应当宽厚;对待邪恶的人,态度应当严厉;对待一般平民百姓,态度应当宽厚和严厉并用。

    老庄的理想道德是自然,是天地,天圆地方;孔子的理想道德是中庸,是适度,是不偏不倚。外圆内方、深浅有度是一门微妙且高超的处世艺术,使人们在正义和现实的天平上保持着微妙的平衡。既不过于锋芒毕露,又不软弱可欺,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能保持平衡。

    为人处世,贵有自知之明,时时刻刻都很好地把握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人的一生是复杂多变的,人活于世,往往要扮演多个角色,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历史阶段,与不同的人相处,都在经历着完全不同的人生体验。

    如果用一种态度待人处世,将会四处碰壁。应区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正如人与人有所不同,事与事有所差异,时与时又有先后。因此,对人对事对时不能一样对待,必须因人因事因时而采取不同的对策。

    万事万物都具有矛盾性,矛盾着的事物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的情况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恰到好处,辩证处理正是处世的智慧。 现实生活情况错综复杂,人际交往亦是如此,身处其中要想如鱼得水,就需运用辩证处世的智慧,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审时度势,方能做到恰到好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方圆与中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otq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