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一种气度叫文人风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们是人中君子,也是国之栋梁。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那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人最有风骨和气节?哪些人可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和中坚?
作家叶楚桥的新作《人间不坠青云志》一书中,作者从竹林七贤到明清大儒,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了王维,苏轼,王阳明等18位文人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在他们每个人的的字里行间重现文人的风雅与风骨。
本书作者叶楚桥,文化学者,青年作家。他擅长以独特新颖的视觉和笔触,书写有趣的文字和故事。
在他的笔下,古代的文人墨客们除了拥有“文化名人”的光环,生活中他们也是普通人,也会能力有所欠缺,性格有所短板,但这才是历史文人们最真实的样子,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活中也有儿女情长,爱恨情仇。
01.君子坦荡荡。
北宋文学家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来是一对挚友,但因为王安石的变法,导致二人政治观点不同。他们两人既是秉性耿直的好朋友,又是朝廷新旧势力的代表,同时也是充满宿怨、不可调和的政治对手。
虽然两个人政见水火不容,可是二人的争斗是君子之争,体现出来的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胸襟和无私的情怀。
02.“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柳永是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一位词人,他的作品并未得到主流文坛的承认。晏殊,苏轼和李清照都曾表示柳永的文字格调不高。其实,柳永并不是那么不堪,他的一篇《劝学文》字里行间,正能量满满。他身为天子门生却不取悦朝廷,为人刚正不阿,心系百姓。正如白居易的那句诗——“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被世人看做是“浪子”的柳永,也是这般的忧国忧民。
03.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杜甫本性专注而执着,他的一生,无论是对国家,对妻子,还是对友人李白一向用情很深。
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们的交往,却是那么短暂。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别诗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在那个以诗会友的时代,李白与杜甫,跨越了11年的代沟,一见如故,情志相投。李白与杜甫交情之深,已经到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程度。
04.半世浮华半世醉,一生情缘一生悲
李清照的一生,为人们留下了半世佳话,也为后人留下了几多心酸。
她写过令人哀叹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写过相思成疾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从无忧无虑的少女,再到颠沛流离的妇人,不论是何种身份,她都给人一种不疾不徐、不悲不哀的气度。
李清照的命运总是那么不尽人意。一生颠沛流离,经历了“头婚冷冷清清,二婚却嫁给一个家暴男”的人生悲剧。值得庆幸的是,李清照身上有一种特立独行的精神和傲人的勇气,她宁愿坐两年牢也要和二婚男张汝舟“离婚”。最终如愿成为一个自由之人。这份勇气在古代不是人人都有,她的思想已经超越时代,让今天的我们都为之钦佩。
写在最后:
风骨与气节作为一种道德风范和信念追求,在我国古代不同文人身上的表现各不相同。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刚直不阿的风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忧国忧民的风骨;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英武豪迈的风骨。
古代文人的气节和风骨足以激励世人,浩气永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