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经》学习第27篇《邶风 绿衣》(全)

《诗经》学习第27篇《邶风 绿衣》(全)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2-03-20 11:14 被阅读0次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27篇《邶风  绿衣》

    【原文阅读】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hé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cháng。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rǔ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bǐ无訧yóu兮!

    絺chī兮绤xì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译文参考】

    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面子黄里子。

    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止!

    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上衣黄下裳。

    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忘!

    绿丝线啊绿丝线,是你亲手来缝制。

    我思亡故的贤妻,使我平时少过失。

    细葛布啊粗葛布,穿上冷风钻衣襟。

    我思亡故的贤妻,实在体贴我的心。

    【字词注释】

    (1)里:衣服的衬里。

    (2)曷(hé):何,怎么。

    (3)维:语气助同,没有实义。

    (4)已:止息,停止。

    (5)裳(cháng):下衣,形状像现在的裙子。

    (6)亡(wàng ):用作“忘”,忘记。

    (7)女(rǔ):同“汝”,你。

    (8)治:纺织。

    (9)古人:故人,古通“故”,这里指作者亡故的妻子。

    (10)俾(bǐ):使。

    (11)訧(yóu):古同“尤”,过失,罪过。俾无訧兮,使避免了失误。

    (12)絺(chī):细葛布。

    (14)绤(xì):粗葛布。

    (15)凄:凉而有寒意。凄其:同“凄凄”。

    (16)以:通“似”,像。

    (17)获:得。

    【诗歌赏析】

            比较多学者的解读认为,此诗表达丈夫悼念亡妻的深长感情。

      这首诗有四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鉴赏之时,把四章结合起来看,才能更深体味到包含在诗中的深厚感情。

      第一章说:“绿兮衣兮,绿衣黄里。”诗人把故妻所作的衣服拿起来翻里翻面地看,表明诗人的心情是十分忧伤的。第二章“绿衣黄裳”与“绿衣黄里”相对为文,是说诗人把衣和裳都翻里翻面细心看。妻子活着时的一些情景是他所永远不能忘记的,所以他的忧愁也是永远摆不脱的。第三章写诗人细心看着衣服上的一针一线(丝线与衣料同色)。他感到,一针一线都反映着妻子对他深切的关心和爱。由此,他想到妻子平时对他在一些事情上的规劝,使他避免了不少过失。这当中包含着非常深厚的感情。第四章说到天气寒冷之时,自己还穿着夏天的衣服。而妻子活着的时候,四季换衣都是妻子为他操心,自己全然不觉。如今妻子去世后,自己还没有养成自己关心自己的习惯。到实在忍受不住萧瑟秋风的侵袭,才想到寻找衣服,这情景更勾起他失去贤妻的无限悲恸。

            “绿衣黄里”是说的夹衣,为秋天所穿;“絺兮绤兮”则是指夏衣而言。这首诗应作于秋季。 诗人反覆看的,是才取出的秋天的夹衣。人已逝而衣尚在。衣服的合身,针线的细密,使他深深觉得妻子事事合于自己的心意,这是其他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对妻子的思念,他失去妻子的悲伤,都将是无穷尽的。

            衣裳多色见于外,衣裳之丝见于内。诗人由衣而联想到治丝,联想到妻子办事的条理,惋惜其治家的能干,再想到亡妻的贤德。“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正是俗话所言,家有贤妻,夫无横祸。诗篇整体构思巧妙,由外入里,层层生发,最后再到“实获我心”的情感深处,描写细腻,情感丰富,含蓄委婉,缠绵悱恻。

    【《绿衣》学习的反思探讨】

    《绿衣》与“悼亡诗”传统

            本诗写妻子死后,丈夫怀念不已,目睹妻子做的衣裳,想起妻子对自己的好,睹物思人,心里着实难过。拥有时不晓得珍惜,失去后才知道珍贵,人生每每就是如此。这是自古至今的人之常情,故而千百年来能够不断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这首《绿衣》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悼亡诗”之一(也有认为不是悼亡诗的),开启了中国独特的“悼亡诗”传统。后来,晋代潘岳的《悼亡诗》(“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唐代元稹的《遣悲怀》(“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北宋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南宋陆游的《沈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清代纳兰性德的《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都是悼亡诗(词)的杰作,可以拉出一份长长的清单。

          有学者研究发现,“这种诗频繁地出现于中国文学中,但在西方文学中却极为少见。”这是为什么呢?可能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爱情常是在婚后的友谊、互相理解和互相同情中产生的。而且,严格的道德规范也制约着所有的人际关系,表达爱情往往必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配偶的死亡是丧妻者(或丧夫者)唯一可以自由表达感情的时刻。”(杨周翰《中西悼亡诗》)而在西方却并非如此,夫妻可以自由地表达爱情,所以不必等到对方死了以后,才想到用“悼亡诗”来弥补。

          不过,这些可能都是后来的情况,而在《诗经》的时代,男女关系却比后来自由得多。所以,《诗经》里除了“悼亡诗”以外,还可以看到许多爱情诗,其中并不拒绝表现夫妻间的爱情。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传统社会中的色彩与礼制

            对《绿衣》的解读中,还有一种观点也很有影响力,就是认为本诗是卫国夫人庄姜因失宠于国君而作的伤怀之诗。《毛诗序》《毛诗正义》和朱熹的《诗集传》都认为《绿衣》是庄姜“伤己不被宠遇,是故而作是诗也”。在《绿衣》这首诗里,绿色和黄色其实代表着不同地位的人。

              中国古代有“正色”和“间色”的说法,《礼记》中写道:“衣正色,裳间色。”意思是,上衣用正色,下装用间色。正色就是那些基本的颜色,比如我们今天讲的三原色红、黄、蓝就是正色;间色就是那些用基本颜色调配出来的颜色,比如绿色就是用蓝色和黄色调配出来的。

            正色的地位比间色要高贵,所以“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其实是说,卑贱的绿色被穿在外面,高贵的黄色却穿在里面,被掩盖了。“绿衣黄里”这个词后来也成为了“尊卑颠倒”的代名词。

            还有一种说法,“绿兮衣兮,绿衣黄里”,郑玄认为“绿”当作“褖”,“褖衣”为祭服的一种。按照礼制规定,诸侯夫人人身着祭服有三个等次,地位最高者服鞠衣(黄色),其次展衣(白色),再次褖衣(黑色),三者皆以白色素纱为衬里。

          庄姜夫人在这一句诗中,以褖衣用黄色为衬里颜色,即卑贱的色彩在外,尊贵的色彩反而在内的僭礼行为,来讽喻卫君之妾与己争宠乃非礼之举。

            下面一句“绿兮衣兮,绿衣黄裳”,郑玄笺注道:“妇人之服,不殊衣裳,上下同色。今衣黑而裳黄,喻乱嫡妾之礼。”郑玄指出,三代及春秋时期的妇人服饰之礼规定,妇女的上衣与下裳相连,颜色必须同一。

            所以,此处卫庄姜夫人同样是以上黑下黄,衣裳颜色不一致,而且黑色居上,黄色反而在下的非礼行为来比喻贱妾蒙宠而尊、正嫡夫人反居下位的不合礼法。全诗借衣裳之制抒发了卫国夫人庄姜因卫君之妾僭位而失宠的愤懑忧伤之情,也表达出了她对于礼制应当严格维护贵贱秩序的深切呼唤。

          对于诗中所描述的衣裳之制,孔颖达在郑玄之注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言不殊裳者,谓衣裳连,连则色同,故云上下同色也。”又道:“若男子,朝服则缁衣素裳,丧服则斩衰素裳,吉凶皆殊衣裳也。”在《仪礼注疏》中,孔颖达亦引郑玄之语“妇人尚专一德,无所兼,连衣裳不异其色”,视衣裳同色为妇人专一之德的表征。

          在中国古代,色彩向来是区分尊卑的象征。 不同朝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色彩观念,夏代尚黑,殷代尚白,周代尚赤。秦始皇认为自己是以水德而得天下的,所以他崇尚水的对应色——黑。唐代始以袍衫颜色区分官员等级,唯皇帝可穿黄衣,“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而宋代以紫为贵;清代时黄色变得至高无上,皇帝赐黄马褂为最高恩宠。

            当然,由于时移世易,许多古礼不断发生重大变化,甚至已经不为人所知。我们在一起理解古人的生活和情感时,虽不可过于泥古,也需尽力多了解一些当时社会背景和风俗文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学习第27篇《邶风 绿衣》(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ovo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