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最早的渊源应该在春秋战国时期,《诗经•大东》中开始有牛郎织女故事的介绍,诗中写道:“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
传说楚怀王初置七夕,而真正将七夕视为节日并定为七月初七的是汉代。汉代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描写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古诗是《诗经•大东》的扩展,它用优雅的诗化语言与丰富的艺术想像力,讲述了一个凄美而动人的故事。
晋人葛洪整理的《西京杂记》首先记述了汉代宫廷七夕节俗情形。汉宫“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请为相连爱。”。又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由此可知,男女好合、乞巧等习俗已开始出现在七夕节俗中。
晋人周处《风土记》为我们描述了当时民间七夕节俗的生动场景:“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七月七日成为欣赏天庭欢会、乞求人间幸福的良宵。
其后,《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南朝妇女七夕穿针乞巧等习俗:“七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镀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汉魏以后,七夕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经2000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