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法律人司法界
冲突与融合——暮色下的舞者

冲突与融合——暮色下的舞者

作者: 律途悟语 | 来源:发表于2018-08-21 17:32 被阅读29次

文|王永刚

正如涂尔干所设想的,现代人之所以能够和平相处,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有对“普遍个人的赞美”,对“苦难的同情”和对“正义的迫切渴望”。可是,这些道德情感促成和平与安全的同时,也导致了冷漠与无情。

随着城市化的进行,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慢慢解体,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人们在城市中的聚居,村落式的熟人社会在城市里犹如一滴墨水滴入汪洋之中,消失殆尽,基于私密、理性、陌生人共存的城市生活方式成为主宰。费先生所说的“熟人社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

时代都承认每一辈人是美丽的,是胸怀理想的,是有着改天换地的情怀的。广场舞就是人们给这个时代的最好的解释。每到傍晚时分,整个所有的广场上就欢声四起,鼓乐震天…广场舞“大场面”的组织形式充当了一种强化机制,能够放大广场舞的物理音效和“舞者”的表达性需求。群体组织形式中尽情表达了一种群体性兴奋,并意外地建构了一种真实的“共同存在”,成为一种时代的隐喻,即个体化时代的群体性兴奋。突然流行并具有经久不衰之势的广场舞,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市场经济下的个人主义和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碎片化邻里关系的一种反抗。

以生活经验来判断,老人和孩子是社区生活中最大的公约数,很多的社区交往能够开展,都是以这两个群体为突破口的。借助广场舞,一点点甩掉孤独。结识老乡、邻居、舞伴,开始和听不懂在说啥的陌生人交朋友。微信、跳舞,感觉在这座城市找到了归属感。宪法第22条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广场舞,不仅仅是锻炼身体,打发时间,亦可调节精神、宣传教化、普及知识、团结凝聚。但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嵌入越紧密,张力也越大。公共生活越界,私生活不胜其扰…当广场舞的发展从小众到大潮,“扰民”和“占地”问题也显得十分重要。正如人民日报评论称:“广场舞,在成为“草根”文化亮点的同时,也成为公共生活的痛点,更成为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空间拉锯战的缩影。”

目前,广场舞的确是一个极富争议的存在,但其既能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很多人自发的文化选择。广场舞亦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不少年轻人也加入其中。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把广场舞表演作为当地的一张名片。同时,为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平衡性,各地也在修建篮球场、足球场等场地,城市公共空间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广场舞的纠纷。而由此带来的是代际冲突和对所有老人的标签化污名化。

所有的健身方式都不存在孰优孰劣之分,各自争执的,实际上就是对公共空间的分配和使用规则。由于大妈大爷们与其他人的表达方式表达渠道存在差异性,难免会各说各话或隔空喊话。除了增加摩擦起火,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仅靠公园管理部门或城管、警察的协调,也往往因为不能解决实质问题而只是起到扬汤止沸的短暂作用。

城市社区居住人群往往体现了多样性和多元化,且由于教育、收入、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社区居民的社会层次以及所扮演的角色和职业也发生了分化,形成多元的利益主体,而差别本身就是冲突,利益差距必然导致利益冲突。就在广场舞噪音问题上,明显具有年龄的特征,居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对冲突人群的调查中发现,公共意识整体比较淡漠,舞者们认为"公共"的不用白不用、不占白不占。特别是部分老年人,根本没有顾及到音乐对其他居民的干扰,而相对应的中青年大多数为上班族,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权利保护意识,这种思想及价值观的错位是产生冲突的思想根源。

从认知方面来看,中国社会的集体认知存在着很强的价值理性。马克思·韦伯认为,人的行为有理性行为和非理性行为两类。理性行为包括以目的为趋向的工具理性和以价值为趋向的价值理性;非理性行为包括遵从风俗习惯的传统行为和情绪化行为。人是理性动物,因此社会生活中理性行为占主导地位。

不可否认,广场舞有合理性。但问题是合理性不等于理性,更不等于公共理性。罗尔斯认为,合理性强调特定利益追求的正当性。而理性则是公共的。理性则是以公共领域内人们彼此的尊重公平合作为前提的。只有公共的理性才能创造公共社会。退一步讲,如果广场舞是理性的,那也只是非公共理性,而不是公共理性,因为它的适用范围是特定群体。罗尔斯认为,公共理性的主题是公共的善和基本正义。在中国的语境里,公共理性应该是全体公民共同的价值观。在分析广场舞的问题上,我们不能混淆合理性、理性和公共理性。否则,就会陷入两难,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承认公共理性,认同共同的价值观时,离解决问题就不远了,否则就会陷入冤冤相报的同态复仇。

同时,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居民公共休闲空间需求相背离,城市变成毫无人情味的呆板空间,而不是大家需要的、舒适的、和谐的居住与休闲家园。民众说期待的人性化、大众化、便利化及休闲化的公共休闲空间,应当是体现包容性和人性关怀。而现实生活中却背离了这种观念,设计理念上过分追求仪式感,对人性和人的行为考虑得比较少,市民也只好凑合着用,在并不适合人的需求的公共空间内进行休闲活动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当设计的质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时,在公共空间跳广场舞就成为市民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尽管城市的天空和宁静是属于所有公民的……

索福克勒斯曾说过:谁也不会像老人那样热爱生活。作为年轻人,我们不可能知道老年人的想法和感受。或许对他们中的某些人来说,无法想象生活中没了广场舞会变成什么样。暂抛开其引发的多重社会效应和多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综观其产生发展过程可发现,广场舞能够给中老年人带去运动与欢乐,这种聚合式的活动,同时会是减缓中国城市病的一个出口:交流、熟识、协作,最后甚至组织化。

好多舞团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组织团队。这些舞伴其实一开始可能也都是陌生人,但通过广场舞而聚拢到了一起,特别是在社区内或周边的广场舞,往往让周边的邻里邻居走出了单个的天地,开始“去陌生化”了。并且,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一种人文本质和人文精神、蕴涵着一种人文目标和昭示着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幸福程度的观感。

人们需要的不是一个碎片化拼接的、孤独的个人或小共同体组成的孤岛式社会,而是一个有着积极参与的公民社会。广场舞在某种意义上现实的改变了“陌生/原子”的格局,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 也称得上宪法所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意外惊喜吧。

2018.8.18

相关文章

  • 冲突与融合——暮色下的舞者

    文|王永刚 正如涂尔干所设想的,现代人之所以能够和平相处,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有对“普遍个人的赞美”,对“苦难的同...

  • 儒释道思想的合流

    道教与儒家和佛教在不断的冲突、论争与交流中进行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三者思想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有统治者出于政治...

  • 冲突与融合

    两个人 一个人喜欢静,看书,听歌 一个人喜欢动,跑步,户外 选择一个风景秀丽的河边 前者钓鱼看书 后者跑步运动 书...

  • 冲突与融合的蜕变

    战国时代的法家,其讨论的中心是政府运作的技术。于是,法家不仅着眼于建立行政文官制度,也十分注意成文法典能取得公信力...

  • 2018-09-11

    第四章 融合 融合指的是援藏老师与当地老师的工作上的融合,不是矛盾,没有这么深刻,也不是冲突,没有这么尖锐。 20...

  • 《乡土中国》|礼治与法治:新时代下的冲突与融合

    1947年《乡土中国》出版,这本中国人类学和社会学本土理论的开创性著作,至今还以里程碑的姿态矗立在中国乡土社会结构...

  • 夕阳下的舞者

    嗯 这么美的夕阳里 像一朵玫瑰 徐徐绽放 像湖边细柳 搖曳生姿 听见大漠干涸的哀嚎 嗅到雨巷寂寞的忧愁 在别人的故...

  • 太阳下的舞者

    (以前) 在猛烈的阳光下,人是有缺陷的 可在黑暗,便会无限的快乐 我是一名黑暗中的舞者 穿着洁白的舞裙 在黑暗中舞...

  • 夕阳下的舞者

    夕阳下远远看到一位舞者,在音乐下欢快地舞蹈着。他很陶醉,从表情到动作,融为一体,人们不由得为他的舞蹈驻足。 生活就...

  • 疫情下的舞者

    今天是封城的第二天,我用冰箱里仅有的羊肉骨头炖了一大碗汤,然后把买回来的面粉搓成面疙瘩下在汤里,好饿,因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冲突与融合——暮色下的舞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bj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