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
陈欣祺:把碎片化时间当做大脑切换的机会。不是一定要把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在主动学习上,让大脑有效的休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干脆让碎片时间变成切换大脑模块的时间。打打电话、看看美女、哼哼小曲儿、做几次提踵深蹲。引用场景:等Taxi、会议休息期间、下楼取快递等。
我们可以用时间碎片化来破解信息碎片化的局:
1.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什么,然后主动将其拆分成小的可分别操作的模块。比如学习一个领域的知识时你要掌握的信息框架是什么,在这个框架下把这些信息主动碎片化,然后利用碎片化时间来逐一阅读吸收。
2. 主动给所做的事情赋予意义,通过主动观察,觉知,思考,分析,总结这个过程,将从他人和书本上获得的认知在实践中进行激活检验,从而变成自己的认知和智慧。
杨利彬:分享一个很重要的利器——时刻清晰目标。
萧秋水老师在《不要害怕碎片,应该利用好碎片》中讲到了五点:
(1)用目标来串联碎片
(2)用知识结构来串联碎片
(3)化整为零
(4)化零为整
(5)榨取碎片的价值
这和古少侠今天提到的“加减乘除”有异曲同工之妙。准备结合执行意图WOOP进一步实践起来。1分钟-拨通电话的时候用来扭动肩膀,3分钟-打电话给奶奶或者闭眼休息,5分钟-倒水、走走、或者英语流利说,10分钟-和朋友电话、得到专栏、或者静坐,25分钟-法义闻思,32分钟-定课,40分钟-吃饭的时间听喜马拉雅付费音频。
段扬扬:专注核心,保持链接
不管是微信群,还是得到的知识服务,关注现阶段你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信息,保证这些信息及时有效地被吸收,至于其他的信息只要知道他们的存在,未来需要的时候知道去那里快速找到,这就足够了。其实这就像是在自己的大脑中安放一个个的链接地址嘛,一旦遇到大脑中没有储存的信息,那么就会根据链接地址快速检索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陈一镇:在碎片化时代更要形成一个自己的知识体系,那么如何形成体系呢,在学习一个领域的知识时,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写书。从知识的源头开始,重视专业术语和概念,自己他们的联系,概念就是一个领域和一个学科的知识主干,领域里的文章都是用这些运用这些概念来解释现实问题,或者用现象来论证这个概念的可行性。如何在碎片化时代提高自己的效率,尝试着输出,尝试着通过写书来整和自己之前的碎片信息,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只有那样才能保证自己在碎片化时间和空间里阅读到的观点和论据吸纳到自己的知识金字塔里,并且越砌越高。
套路
使用蓝牙耳机(音响)。喜马拉雅、得到上有大量音频的学习资料,可以在整段的时间里利用闲置的耳朵学习。场景:上下班路上、做家务时、整理东西时、处理简单重复工作(如贺卡签名)——————————陈欣祺
平时用得多的是用目标来串联碎片,在学了目标达成训练之具象法则的课程之后,我开始持续记录我的时间,叫做时间具象日志,如今记录了15个月,时间感提高了非常多,经常在忙的时候很投入,突然想到课程时间到了,一看时间正好到点。每次自己预估这件事需要多少时间,结束后,我一查时间,果然也是。
前两天看到《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提到,记录时间是了解自己、管理自己的前提。关键是记录之后要复盘,我记录得多,复盘得少,今后,计划每天复盘 ,一周、一个月一次大的复盘。不复盘的记录是耍流氓。——————————杨利彬
利用碎片时间,最早接触这个概念应该是在小学的数学书上面,那是提出同一时间做好几样事情如在等开水的时候可以去洗菜也可以听收音机,老师讲的这一课,我回家跟我妈讲,我妈就跟我说她就是这样煮饭的时候洗好米下锅煮饭就在另一边洗菜,切东西,当时我开始理解可以同时做几样事情不必在等时间在你面前过去,今天古典老师的专栏也刷新了我的认知,更有针对性的管理时间。我现在是利用时间主要在1.起来刷牙洗脸的时候我是打开得到听新闻。2.在上班坐公交车上完成今天的计划清单。3.在课间时看李笑来的专栏 4.在课间做1~3分钟的伸展运动 5.下班做公交听百度传课里我的本职专业课。——————————擎曦
![](https://img.haomeiwen.com/i5389586/06e4b70945f2e6a2.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