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光阴飞逝。
我从一个挂着鼻涕的男孩长成为今天的普通男人,过去幼小的我有各种各样的特点,比如说招小女生喜欢之类的。不是我吹,在我成年之前,我一直是任何地方最受欢迎的那个男生。至于今天的普通,考得学校一般,做的工作一般甚至还有些累。没女朋友,没有存款,没有显赫的家世,更没有等着拆迁的房子。在电影里的话我就是一个扔在大街上人群中完全隐身的那种角色,普通卑微到翻不起一点浪花。
我不知道我到底要干嘛。像芸芸众生一样整日为生计奔波,当然这是我们活着的本能。像我们这样普通到极致的人,活着只能靠自己。那么换个问题:我读了十多年的书有什么用?
对啊,反正读完大学都要踏入社会。本质上上班族与民工没有区别,卖弄着学到的学识,普通工人卖着气力,其实我们也经常卖弄这年轻的生命,熬夜,加班,996。然后相亲结婚,找一个普通人家单纯的女孩,生一个大胖小子,把他养大,读书求学,然后重复着他父辈的一生。有人说这就是我们普通人这辈子的使命了。每当我感叹自己的人生时,却总是回想起我读书的那些年。
我小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去不了城里读书。家里把我安排在三个民办老师开办的学校课堂。那年代没有什么学籍之类的东西,只要你有条件有能力读下去,全县所有学校都可以进去,我们那里不是正规学校,但确实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当然这个好是对比了其他公办学校终日混时间来说的。去学校的路比较远,不是今天的柏油马路,而是一道道拐的山路。那个学校穷到没有凳子,我每个学期开学的时候都要从家里抬着凳子去。晴天好说,可是一到下雨,那个路根本就不是路,脚踩下去不知道有多深。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朝霞与夕阳,路过两座小桥,小心翼翼地经过村庄,害怕把别人家的狗吵醒追着我一路,然后爬上山顶,从树林里下山去,绕过一条水沟与一片竹林才到达我们的学校。
说是学校,其实就是一户人家腾出来的三间屋子,在墙上刷上一层黑漆,摆上一个自做的木课桌当讲台,摆上长条桌与学生家里的凳子变成了一间教室。交通不便,我们的课本都是老师从十几里的镇上背来的。学校只有三个老师,三间教室。一二年级一班,三四一班,五六一班。老师先上一年级的课程,叫二年级的自己看书做作业,之后上二年级的课,一年级的写字。许多90后可能难以想象我这个90后经历过的这种上课方式,我们那里连上课的铃声都没有,上下课全凭老师自己看手表,所以老师都很负责。那时候的我虽然年幼,老师叫我好好读书考个大学,离开这里去城里生活。
我每天的生活都是充满了师长的教导。我爷爷是退休教师,与那三个老师特别熟悉,我一年级没读就上二年级了。四岁时爷爷就教我认字了,然后是数学。学得差不多了,雪化了以后我就开始了读书生涯。上课时专心听讲,回去就到爷爷家帮我复习,没有手机网游的干扰,电视就看个新闻联播天气预报。每天的奔波虽然很累,但是真的很充实,下课了花一毛钱买支冰棒,一群小伙伴开开心心地回家了。他们说读书是我唯一的出路,要不然就像大人出门打工,几年都不能回家一次,心酸幸苦劳累。我没有那么多想法,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没有那么多是是非非,唯一的念头是搞好成绩,然后想办法找点书看。
乡下赶集,有一个旧书摊,每次我去都能看的如痴如醉,遇到特别喜欢的,拼着大人都要买下来,宁愿不要零食辣条冰棒。那年我看的书,一直到我读高中的时候,无论什么样的书,前前后后,说明后记,我都要全部看下来,遇到喜欢的句子诗词,找个小本本抄下来细细品味。我读小学高年级以及初中时,最喜欢找高中的语文历史书来看,那上面有我这辈子还没读过的诗文,还有我不认识的历史人物,那个时候的我感觉他们不仅是书上的文字,更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就是我的邻居,就是我的伙伴。那个时候我的读书,就是为了读书而已。不像今天,网络文化发达,可以找到的看到的文章内容书籍就太多太多,但是最近几年来,完全看完的书并不多,还包括在起点看的历史小说。内容的丰富不代表精神的丰满,我常常过得很难受,过得人生黑暗到没有边界。
社会在变,人心在变。读书,这个原来我认为最至高无上的东西变得平常,变得一般,变得所有人都可以参与。读书,求学,仅仅成为了日后的一碗白饭。曾今我对于读书的想法追求,也逐渐湮灭在岁月的长河中了。直到今日,我仍然想起我穿过村庄与大山去求学的场景,又想起我大学里浪费在宿舍里的日子。我多么痛恨我自己,忘了自己的初衷,忘了自己当初的决心与毅力。今天的一切遭遇,不过是自己的咎由自取罢了。至于梦想追求,那个早就忘记是何物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