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作者: 大虾君要日积跬步 | 来源:发表于2020-06-08 11:32 被阅读0次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这本书是我6月看的第一本书,买下它也是看了小红书的书单推荐,但是当我翻开书页后就立马被它吸引了,小说以一位“莉迪亚”的女孩之死展开,描写刻画细致入微,辐射面广,越到后面越觉得书中人物的可怜、压抑。

    阅读完毕后写下了一下几点感想:

    [if !supportLists]1、[endif]关于种族:小说将美国的种族问题描写的生活而又深刻,詹姆斯作为一位中国人,极力想要去融入美国,然而现实却不像他想像的那么美好,他自己没有办到的他极力想要自己的孩子去办到,告诉长子内斯要和杰克做朋友,告诉女儿莉迪亚要和同学以及周围人处好关系,一切都是他想要做但是没做到的,作者将詹姆斯饱受种族歧视伤害的形象刻画地十分生动。而内斯和莉迪亚也在学校深受种族歧视的影响,莉迪亚没有朋友,每天只能靠内斯聊以安慰,内斯拒绝和杰克交朋友觉得他是在嘲笑自己。

    [if !supportLists]2、[endif]关于家庭:父母的期待会给子女怎样的影响?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这需要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文中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一直想摆脱母亲对他的期待,想要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医生,而不是和母亲一样只能窝在厨房这一亩三分地,每天想着做什么好吃的,但是生活往往令人失望,他遇到了詹姆斯,和他结了婚有了孩子,还是过上了和母亲一样的日子,期间她确实有想要改变,然而在她有了第三个孩子时生活又一次把她拉到了原先的轨道;而莉迪亚更是如此,在经历了一次母亲的失踪之后,母亲回来时她就已经在心里深深地埋下了痛苦恐惧的种子,因为担心母亲又一次的失踪,所以无条件的妥协,只为了让母亲能够开心能够不离开他们这个家庭。而父亲詹姆斯也是因为自己的经历而在没有和儿女沟通的情况下就毫不犹豫地让他们极力融入周围。但是这样的结果,在小说中却很悲剧,莉迪亚死了,永远地离开了这一家人。

    [if !supportLists]3、[endif]关于个人道路:文章中一直在写玛丽琳和詹姆斯这对父母如何把自己的意志野心倾注到孩子身上,他们没有问过他们的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到底愿不愿意,只一味地觉得这是对的,这是为他们好的,一层又一层地往莉迪亚肩膀上压“沙袋”,最终莉迪亚不堪忍受而崩溃。

    [if !supportLists]4、[endif]小说还有许多条线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詹姆斯在莉迪亚死后的婚外情,杰克对内斯难以言说的小心翼翼,汉娜的“隐形”,以及玛丽琳对医生生活的的向往...正是这些小小的情节一步步推进了小说的发展,让读者更加入迷。

    其实现代社会不乏这种现象,之前播放的《小欢喜》中的英子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虽说是电视剧,但为什么有这么高的收视率呢?难道不是因为这正是讲述的大家身边的故事吗?父母在儿女身上倾注了太多,以至于他们会觉得压抑窒息,就是因为在这种时候我们才需要“告白”。

    我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在想“无声告白”是什么意思,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了解了,这是莉迪亚的死告诉我们的,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她盼望得到的是什么。

    有些事情他们永远不会讨论,但是,詹姆斯不会再和路易莎说话,他将为他们曾经的关系羞愧一辈子。然后,他们会谈到一些从未说开的话题。他会把验尸报告给她看,她则把烹饪书交到他手里。他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和儿子说话时,语气里不再有火药味,也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儿子也不再和他针锋相对。在这个夏天剩下的日子里,以及以后的很多年,詹姆斯和玛丽琳说话时会选择真正能表达自己的意思的措辞,无论是对内斯,对汉娜,还是互相之间。他们需要说的太多太多。

    他们终于在明白莉迪亚的死因之后做了检讨,可是我们的生活中呢?是不是父母也应该了解一下自己的孩子需要什么,而不是要等到发生什么自己无法承受的后果后才去想到后悔!

    我一直觉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孔夫子的最正确的话。自己想要的东西需要自己去争取,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标也要自己去达成,我们不能期望别人能替自己完成什么,即使别人完成了,那难道就是你的吗?难道不会有更大的空虚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jl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