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这是三年前自己写的一篇,今天偶然看到,觉得还是有一定价值的,所以稍做修改并分享出来
想必很多人听过这么一句歇后语,“瞎子点灯——白费蜡”,说的是不要做一些没有意义或白费力的事……单从自身角度来看这个事,恩,没毛病。
但同时,你可能还听过一个“瞎子点灯”的故事。
话说,曾经有一个盲人,他有一个奇怪的习惯,那就是在夜间出门时,常爱提着一盏明晃晃的灯笼。
开始的时候,人们皆迷惑不解。终于有一天,一个年轻人忍不住上前问道:“大哥,您眼睛看不见,打这个灯笼有用吗?”
“有用!有用!”盲人道:“我是让你们看到我,以免在黑暗中把我撞倒了。”
看,同一件事,当把别人的立场也考虑进去之后,事情就不一样了。盲人说的很有道理,而且说出了一个大道理——做事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
尽管这可能是一句听得让人耳朵都快出茧的话,但其实并没有多少人理解或者做到。
就拿现在很多父母溺爱孩子的事情来说,他们会全力给孩子最好的(当然是自认为),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以为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关心和帮助,却很少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真正要的是什么……
我喜欢小孩,因为总觉得他们非常有朝气和活力,而且其可塑性和接受能力非常强。我的小闺女快两岁了,我很少离开她,对她的教育我也一直非常关注,而且我的一些教育方式几乎是我爸妈那一辈很难理解的。
比如小孩穿衣服问题。你看一到了冬天,很多父母(或者爷爷奶奶)都会给自家小孩穿很多衣服,因为他们觉得天气非常冷,于是同样的自以为小孩也会很冷,况且他还这么小,肯定会更冷。孰不知,通常小孩的身体其实比成年大人都要强,更别说比老人了,有一种冷叫做“爸妈觉得你冷”(而且,这里还没有提到“锻炼”的层面,那就更不一样了)!
再比如,有时候为了让孩子改掉一个小毛病或坏习惯,必要的时候我也会凶孩子、呵斥孩子。但我知道,教训小孩最关键的要把握好“时机”和“度”的问题,不然非但起不到效果反而会起反作用。如何把握好时机呢?前提就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
就像小孩午睡尿尿到床上这件事,那我要告诫她以后尽量不要尿床,这个时候要注意几点:第一,我会在她醒后的较短时间内就跟她说明白这件事,如果时间隔长了,人家早已忘了是什么事;第二,说话的语气跟平常不一样,如果跟平常没有任何区别,小孩不太会把它当一回事儿;第三,我会在现场边说并边指给她看,不然她有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地被说了一顿。
上面三步,缺少哪一步,都难以达到教育目的。所以,有的时候孩子的爷爷奶奶也会冲孩子发脾气,但完全不在节奏和要点上,挺让我无语,也为朵朵心疼,我只好赶紧去制止。
这一切行为,都是以体察小孩内心的心理活动过程为前提的,不然你没法知道自己接下里该怎么做,做得是否正确!
但话说回来,如何体察对方的内心活动呢?
不需要你去深度研究心理学,但至少你要做一点,就是内观自我,如果那个人是你,你希望被怎么被对待。为什么这点很重要而且很有效,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我们都是人,是人必有很多共性,就是“人性”,比如相同心理需求和情感模式。(当然做到这点不能保证你的沟通就完全没问题,还要加上你对沟通对象的了解程度,因为虽然很多需求本质相同,但接受形式却不一样)。
还举个例子,我的母亲,她是个典型的农村人,特别节省,“把一切留给孩子”似乎是她根深蒂固的想法,家里的零食什么的几乎从来不会去碰,除非快坏了、过期了、或确定我们不会吃了。同时,她也特别敏感的人。
有一天,我打算吃个苹果,然后也打算让她吃点,但如果拿一个完整的给她,她铁定又是那一句“哎呀,我不想吃”(尝试过很多次了,都这样),怎么办?
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我会把苹果切成两份,然后开始吃其中相对较大的一块(母亲希望多的、大的给自己孩子吃,如果我吃小的,让她吃大的,多数情况下她是不接受的);
然后假装跟她说:“这个苹果好像味道不怎么样,你尝下是不是”。此时,她的心里可能会想:难道这次我买的不好吃?如果真是这样,既然儿子觉得不好吃,那就自己吃了算了。如此,她才会拿起苹果开始吃起来。
最后,等她吃了几口,我就装作若无其事地说:“恩,现在感觉味道很好了,可能刚刚第一口吃嘴巴味道不对”(目的是让她不自责,免得觉得自己买了儿子不喜欢的东西)。
至此,事办成了——让妈妈吃了苹果,又没有影响她心情。
因为我了解她,然后结合她的心理活动过程,所以我知道怎么站在她的立场去做具体的事。
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有“为考虑别人”的心,同时结合顺应人性的方法,比如:
早上,我一般6点不到起床,计划是要看书的,但是我不去客厅看书,而是在卧室(两房,没有书房)。因为站在母亲的角度,她一早起来就看我在看书,会觉得我睡觉太少,然后心里会有些担心。
晚上,父母通常睡的比我们早。我会在朵朵还没睡之前帮他们关好门,为了防止吵闹,然后在朵朵睡觉后,又把房门打开,因为保持气流通常睡得更好。
……
我甚至会把这种站在对方角度放到机器上,不论是我的电脑、手机、摩托车等等,我都把他们当“人”看,经常给电脑清理垃圾,不过分用力按键盘;开车不会作死的加油,也不会让它以吃力的档位爬坡,刚发动的时候让它多预热;甚至家里面现在的路由器,我每个周末都会断电一个晚上,因为我知道,如果它懂得表达,一定会对不间断的工作感到累……正因为这些平常的对他们的关心动作(其他人称为保养),所以你会发现,多数时候,同样的东西,我的都会比其他人用得更久、更好。
所以,你只有懂人性,知晓对方的真实需求,才能真正为对方好。相反,我们会发现有多少人口口声声说为别人好,但其实是“伪关心”(只是他自己并不知道)——因为TA总是以“自以为是”的方式在对别人好。
这种“站在对方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关心”,一般的“关心”都是顺应对方的思维和情感模式,顺应对方的内心去行事。
除了“适应”之外,还有一种“关心”,是逆向、变相的关心,甚至在一般人看来根本就不是关心,而是伤害。其表现形式是逆反对方的内心,让对方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或不敢做的事,目的是帮助对方成长(但要注意,这很可能成为一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明明是为了对方好却招对方厌)。这种情况也需要“站在对方角度去思考问题”,只不过是其逆运用,外加自己的一点主观价值观。
要做好“站在对方角度去思考问题”或“关心他人”,有几点要强调下:
■ 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你要对你沟通的对象有一定的了解,不然谈何“适合对方的方式”,对不对?比如要关心某个小孩,就要大概了解这个小孩的想法和行为习惯;要关心某个老人,就要大概了解老人的想法和行为习惯……
■ 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要具备较强的“变通性”,根据什么来变呢?根据所处的环境和所沟通的对象,十分重要……对这点,有一句听上去很贬义的话,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然而话糙理不糙。
■ 同时也有一个要求,就是需要你对待自己的生活更加细腻和精致,一个生活比较随性、大咧的人也许自己能活的洒脱,但是很难真正做到“关心”他人,因为难以体察到对方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生活的惬意来也许自于自我的“随性”,而品质更多来自于对他人的“细致”,把握好这个度,就赢得了生活!
2016/9/3 00:43
文:一点修炼 | 原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