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懂先生
序
“如果法律可以制裁犯罪,那谁来审判人性?”
相信现在
没有人会对刘鑫,江歌,陈世峰这三个名字陌生
甚至不需要再重述案情你也知道怎么回事
而这个话题,随着这三个名字,被人们不停地议论和思考
人们惋惜,痛恨,谴责
事情离我们很远
当事人我们可能一辈子不会遇到
但又离我们很近,好像我们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人
1
作为一名新媒体工作人员
我一直在思考
互联网时代之下
热点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如今的新闻报道以极其吸睛的文字作为标题
使受众以最快速度了解今天世界发生了什么
然而这些都不需要人们亲自去到现场
以致于报道的内容往往吸引力、关注度大于真实性
过分娱乐化使得人们的视角越来越狭隘
仿佛再复杂的八卦也比最简单的知识更吸引人
就好像卓伟之辈能够年入百万
可南仁东是谁,却没人知道
尼尔·波兹曼在他的《娱乐至死》一书中说过
有2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
但这一次,没有娱乐
江歌事件掀起了无数的热点
而这一次我很乐意成为热点话题的参与者
因为舆论是为了正义和道德而一边倒
2
我本以为这个事情没有什么可以再讨论的
可当我无意在知乎上看到,江哥妈妈的回答时
我突然有一点难受
有人问
通过江歌被害事件内刘鑫的回应
可以反映出怎样严重的社会问题?
下面回答有很多
大意和我们近日看到的新闻报道相差无几
我们可以接受刘鑫因为恐惧而不敢开门
也能理解她案发后因为害怕而无法和江歌妈妈很好的沟通
但我们唾弃别人用生命换来刘鑫的幸存后
刘鑫能够毫无感恩的吃喝玩乐
看不见她一丝真诚的哀悼
还有她母亲的那句“你女儿命短,不是为了我们家刘鑫而死的”。
正当我义愤填膺的看着这些讨伐人心的文字时
我看到了江歌妈妈的这简短两句回答
我却突然更害怕了
江歌妈妈说
我江歌遇害后,我收到的信息是两方面的
一是很多在外求学的孩子通过我和江歌的母女情深
理解了自己父母的那种爱
二是很多家长以后会
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做善良的人
3
苏格拉底说过
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因为他们愿意做出这种行为
而是惟恐自己会成为这种行为的牺牲者
所以每每发生不公,媒体在报道时,都能激起人们内心的愤慨
人们同情着江歌母女
痛恨着杀人犯
谴责着刘鑫
却开始告诉自己和自己的孩子不能做善良的人?
因为——好人没好报
这让我想起了扶老人的彭宇
道德的峡口从那一刻决堤
公交车上到底让不让座
老人到底扶不扶
什么时候这些理所当然的事情
开始有了不同的答案
很多人开始认为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铺路无尸骸
是对的
4
我开始反思
作为一个媒体人的价值在哪里?
我们不是事件的创造者
但我们是信息的传递者
我们传递的不只是内容本身
更是一种态度和观点
我们不一定要做惊天动地的事情
但我们的文字应该是有力量的、有价值的、能鼓舞人心的,至少是引人向善的
我想起了唐朝的魏征
魏征一直伴在唐太宗左右
辅佐唐太宗直言进谏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
魏征病死时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如今,我们作为文字工作者
不就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吗?
大众从我们这面镜子中看到了社会的百象
如果因为我们的文字而误导了民众
说我们是时代的罪人有点大了
但我绝对过不了自己良心的审问
这一次,江歌案
我们用舆论的力量惩罚着刘鑫
我支持
但要我以后警惕刘鑫之辈而不做江歌
我拒绝
5
做一个善良的人到底有什么不对?
余光中曾有一篇文章
《孩子,写给未来的你》
里面始终强调着一句话
不管世界潮流如何变化
人的优秀品质却是永恒的:正直、勇敢、独立
你可以是农民
可以是工程师
可以是演员
但你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
世俗的许多东西虽耀眼却无价值
不要把自己置于大众的天平上
不然你会因此无所适从,人云亦云
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
最后只有中国经历千年的社会变革依然健在?
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信仰
6
我希望 不论现在 还是将来
我们都能继承这份信仰
我们都能坚信人的优秀品质是永恒的
正直 勇敢 独立
做一个善良的人 没什么不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