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折柳送别文化

作者: 天涯彼林 | 来源:发表于2023-11-28 20:03 被阅读0次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因此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吹茄弹琴、吟诗高歌,各种离情别绪尽在其中。文人墨客们留下了琳琅满目的折柳送别诗词,值得深入地学习一回。

                                                                   ~1~

为什么要折柳相送?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挽留之意,一为不忍分别,恋恋不舍,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时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太平御览.木部》说:“柳,断植之更生,倒之亦生,横之亦生,生之易者,莫若斯木。” 确实,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柳枝被折下来,犹如行人将别,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能够很快融入当地,随遇而安,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这还不是“折柳送别”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杨柳依依”虽没有折柳送别之意,但明显表达出了恋恋不舍的离情别绪。柳枝轻柔,随风摇动,楚楚动人,让人不忍离去,这种意象深入人心。《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传承便奠定了折柳送别的文化基础。

折柳送别,就其行为本身来看,也许还有第四个缘由,受一种宗教情感的支配。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民间在清明节有插柳戴柳的风俗,认为插柳戴柳可辟邪驱鬼。因此柳又被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同时,佛教也认为柳可以却鬼,观世音就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因此,柳在人们心目中有着神秘的宗教情感。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宗教情感”这样四个缘由。

                                                                     ~2~

诗词折柳意象的产生和发展。

前面说过,折柳送别的文化渊源来自于先秦的《诗经》,但其行为习俗应起源于汉代民间,汉之前杨柳入诗虽有别情离绪的意象,却未有折柳送别的记载。六朝无名氏所撰的《三辅黄图.卷六.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折柳一词可能最早就出现在这里。而进入文学作品,则最早出现在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歌辞》中,其中一首是:“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这也说明汉时虽有折柳送别习俗,但才开始兴起,正在扩散之中,到魏晋南北朝时广为流行,但更多的还是在民间流行,因为只出现在乐府民歌里,严肃文学里鲜有记载。梁简文帝的诗《折杨柳》:“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这个折柳意象在那时的严肃文学里几乎是个孤例。

到了隋唐之际,折柳成为赋别的专用术语,并深深影响着文人学士的文学创作,无论多么严肃的文人几乎都有折柳诗词留下来,可见此风之盛。“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与之最相关的乐曲有三首:

一是上文已提到的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歌辞》。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还有《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这支曲子。

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赠别》、《阳关曲》、《阳关三叠》,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送别诗中的佳作。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柳,以表达离别之意。刘禹锡就有《杨柳枝词》九首,其中一首很是知名:“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因此,至隋唐始,诗词中的柳不一定是指真正的柳树,还有可能是折柳曲。

从现存的文学作品看,折柳盛行于唐是无疑的,宋以后则逐渐衰弱,宋人诗词柳的意象常见,但特写攀折的却不多,到明清时期已鲜见折柳送别的诗词,再往后就完全成为历史记忆了。

                                                                       ~3~

折柳送别最知名的几个地方。

长亭:早在秦汉时期大道旁开始设置亭子,以供旅人休息或送别饯行之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故有“十里长亭”之说。后来“长亭”就成为陆路送别地的代名词。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把长亭写到了极致。在古典文学里,尤其在诗歌里长亭已成为典型的别离景象,见证了古人无尽的离愁别绪。

津亭:古代建于渡口旁的亭子,为水路送别地的代名词。

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如古之万州,蜀汉建兴八年(230)置为南浦县。又如上海南浦火车站(始建于1907年)。一是指河流的分口处或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滨,常为古人送别之处。《楚辞·九歌·河泊》:“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灞桥:位于长安东南三十里,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灞水,周时名滋水,秦穆公称霸西戎,易名灞水,赋以霸权的寓意。秦人修了木桥,名灞桥,两岸广植柳树。汉唐至清,曾屡毁屡修。“送君千里,必有一别”。送到何处为好呢?汉人选中了灞桥。对送行人而言,这是终点;对远行人来说,这是始点。折柳送过河,留恋不忍别;泪眼留不住,奈何复奈何。因此,此桥又叫“销魂桥”、“断肠桥”。沿河两岸,一步一柳,烟笼十里,每值阳春时节,款款风起,古柳絮飞,犹如白雪舞风,这就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灞柳风雪”。汉文帝死后葬于灞水之侧,谓之灞陵。故此,灞陵、灞水、灞桥、灞柳,都成了别离的象征。至于大唐盛世,更在灞桥边上建立驿亭驿站,凡送别者,必聚此话别。此时灞柳,沐古风而浴美誉,成为长安一道靓丽的风景。

新亭:位于建康南,西临长江,东吴时是饯送、迎宾、宴集之所,在六朝时最为著名。南宋史正志《新亭记》载:“南去城十二里,有岗突然起于丘墟垅堑中,其势回环险阻,意古之为壁垒者,或曰此六朝所谓新亭是也。”史正志后来复建了新亭,而“回环险阻”一语道出了新亭山势的特征。

劳劳亭:位于新亭之南,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是著名的送别地。劳劳表示非常忧伤。劳劳亭的由来,应该是源于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诗句。《舆地志》:“新亭垅上,有望远楼,古劳劳亭基。宋元嘉中,改名临沧观。”由于新亭和劳劳亭遗址都已湮没难寻,一些学者认为,新亭和劳劳亭在同一位置,只是时间先后有别。

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安徽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相关文章

  • 送别

    古代的文人墨客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会写诗送给行者(送别诗),或者留给居者〈留别诗)。 古代送别诗根据...

  • 宝读诗书90秒:王昌龄 《闺怨》

    因“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亲朋好友分离的时候,送行的人总要折一枝柳枝送给远行的人,以示彼此...

  • 一道题讲八遍还不会?可能孩子思维能力出现了问题

    如何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15×8=120”(懂!) 120÷15=?(等我想想……) 折柳是一种习俗,古代送别...

  • 民谚“门前一棵柳,金银财宝往家走”解读

    柳的谐音为“留”,古代文人喜欢折柳送别,就是此意。门前栽柳,希望留住金银财宝,表达了农村人对幸福美好生活向往。不过...

  • 折柳送别与折柳望归

    (22年度写作营第23篇1339字,累计31728字,主题打卡文) 视频观看了北京冬季奥运闭幕式“折柳送别”的场景...

  • 回归千年,感受大唐烟火

    2022年2月20日,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文艺演出中,有折柳送别的环节,你知道折柳送别的真正含义吗? 我们经常听戏...

  • 程序员必备好书!

    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四书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 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

  • 文化趣谈——我国古代的报纸

    你知道封建时代的地方官员靠什么来了解中央的消息吗?原来从汉朝起,地方政府就开始在中央设立办事处了,这办事处...

  • 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离别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在跟不一样的人告别。 曾经关系亲切的朋友,同学一下子抽身离开,总会想到古代友人折柳送别,挥泪长...

  • 2020-02-10

    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柳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常把柳作为一种固定的物象来表情达意。这是因为:柳树遍地可寻,无论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国古代的折柳送别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nu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