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39: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39: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2-01-21 17:18 被阅读0次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39: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子曰:“有教无类。”

    先生说:人生而经由教化,学而为人,便不再分类别。

    孔子的许多话,都是他所经由地深厚实践的凝练概括。如果单纯从言语的角度去理解,是极其浅白的。如果用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却常常是微言大义、终生受益的。

    孔子讲“有教无类”,首先是他个人的教育实践。或者说是他自己所恪守的教育原则和观念,正是秉持这样的原则和观念。在《论语·述而第七》中,老人家讲:“自性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主动表明自己希望学而为人的,行过束脩之礼的,我没有不尽心教诲的。

    像孔子这样,对主动表明希望学而为人的求学者一视同仁的好老师,即便是在义务教育、均衡教育盛行的今天,也绝对算是了不起的。更何况老人家可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其精神的伟大更加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还仅仅是从老人家自己的教育实践出发去理解这句话,客观来讲,老人家将这四个字单独拉出来讲,绝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实践的问题,还有一个教育信仰与追求的问题。

    网上有位文科生,从词语解析的角度对“有教无类”进行过分析,结果表明,如此一来“有教无类”至少包含三层意思:

    一、只A无B式

    类似的词有:有眼无珠、有心无力。A和B之间不同但有联系,可以理解为A是表象,B是实质;A是辅助,B是主打,实际上是为了强调B的重要性。从这个句式理解,“有教无类”是在强调教育的普遍性,没有差别、等级的限制。

    从“只A无B”出发,孔子的话可以理解成,教化天下生民,应该没有边界、不设限制。这一点与他对自己“吾未尝无诲焉”的描述一致。

    二、有A没有非A式

    ,例如有进无退、有害无利。这表示转折的意思,在这两个选项中肯定一个否定一个,否定的作为肯定的补充。这种句式通常有劝导、引诱、疏导的意思。

    从“有A没有非A”式出发来看“有教无类”,强调的是教育的重要性,突出表达的是通过教人求真的教化学而为人,便再无明显的类别之分。表面上看,这样理解过于放大了教育的作用,忽略了遗传、环境等因素对人成长的影响。

    实际上,从孔子教化的实际出发。孔子所教,无外乎教人“学而为人”,教人看见自己的“仁心”,勇于去实践自己的仁心,化仁心为仁行,从而在实质上与本能的欲为之心占了上风的动物区别开来。只要学而为人,便已经超越了本能的欲为之心,从理性的当为之心出发,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类别之分。

    成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强调的就是对这种类别之分的淡化。

    今天,我们看来近乎是违背科学的说法,放在两千多年前私学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来看,却是有积极意义的。孔子讲“有教无类”就是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突出教化本身对人的教育和引导。

    三、如果有A就没有B式

    这种句式下的词汇有:有备无患、有恃无恐。这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前面是条件,后面是结果。

    从这个句式理解“有教无类”,是在突出教育的作用。只要经过合理的教化,便可以把本来有差别的人都影响到无差别的程度。“有教”是条件,“无类”是结果。

    完全用文科生的思维,对一个教育观念进行咬文爵字的分析是没有多少现实意义的。还是陶行知先生总结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才能真正看到“有教无类”的别样生命。学而为人,学做真人,真人与真人之间,哪类还有什么类别之分。

    “有教无类”的教化,“学而为人”的为学,这大概是能消解人与人之间天生的鸿沟的唯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卫灵公第十五》39: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pf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