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是一个90后。家里应该是家族企业。感觉在家族企业里面干没有意思,于是就自己出来找工作了。他刚加入同频会的时候,我特意找他聊了一下。
以前做付费订阅的时候,会员进来以后我都没有怎么跟他们私聊过。一来因为会员人数太多了,一个人聊一天我两年多才能聊完。二来是因为我感觉付费订阅的时候只花120块钱,我写的文章他们好好阅读的话,都已经超值了。
所以他们不主动问我问题的时候,我一般都不会回答。而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付费的金额多了。自然会有一种责任感在里面。所以,每个人进来的时候,我都会要求他们写一下自己的详细信息,然后我至少可以掌握下他们的情况,了解他们的需求。以方便帮他们做一下资源对接。
我发现以前的时候,把一些资源都给浪费了。因为群里面的会员很多行业都有他们的身影。有的是卖茶叶的,有的是卖背包的。有的是做特产的。有人问我有没有这方面资源的时候,我竟然会忘记是谁做这方面的了。除了小葵花我知道她家是信阳的,有自己的茶园。很多人都忘记他们是做哪方面的了,再加上平常在群里聊天的人也就那么几个。所以,资源对接的事反而没有做好。
这次我算是汲取了上次的经验,他们进来的时候,我得首先跟他们多聊聊。第一个就是DZ嘛。我问他加入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样的需求呢?
他回答说:其实,他就是想多认识一些人脉,自己是做景观设计的。比较喜欢互联网,也有意想把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把这一块给做好。家族是做苗木生意,而他自己学景观设计,算是跟家里的生意能互补一些吧,不过他还是靠自己的能力走出来了。家也是信阳那边的,现在在郑州这块发展。
我比较佩服的是他哪一点呢?
有勇气,有那种拼劲。你要是让我选择的话,我可能会选择安逸的待在家族企业里面,老老实实的跟着家里人做生意就行了。可能他的思想跟别人不同,这也是90后的一种特性,不安于现状。
现在,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接了一单别墅的设计和苗木供应的单子。而做完那单之后,被朋友介绍到一家景观设计公司做主管去了。今年才多大年龄呢?
24岁。
我24岁的时候在干嘛?刚从学校出来不久,一家普通公司的员工,找的是一个800元的工作。而他呢?24岁已经当上了一家公司的设计主管。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第一、家庭
可能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对经商、管理这块比较有天赋。大家其实可以用心观察身边周围的朋友,凡事具有经商头脑的人,大部分都是受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可以说是耳濡目染吧。慢慢就形成了这种氛围,形成了这种性格。
所以,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可以塑造一个优秀的人才的。
第二、思想
思想上的不同是最可怕的。而我们大多平庸的人,与一些优秀的人相比,都是在思想上有着千差万别。我24岁的时候想着是要把工作好好干好,能干三年,说不定我就能当主管了。
再有想的就是要省钱,不能乱花钱。省钱的话才有可能去买房子啊、买车啊。
在上一个公司的时候,年末的时候开大会是竞选办公室副主任的,我们那是一个机构。职位都是主任啊、副主任啊什么的。我也去了竞选了。
知道我当时竞选是怎么想的不?
我当时想的是,反正我年龄要比办公室里面的其他几个人的年龄大,所以应该可以当办公室副主任的。从来没有想过,这种机会是自己应该争取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
这种心理主要原因就是不自信。当然,那次也竞选成功了。可是,我的思想却认为工作经验和年龄是与能力成正比的。其实,非也,这就是思想上的差别。
而他呢?
他现在的思想是可以花钱去多认识一些有价值的人。再或者说是对自己有用的人,在某方面可以帮助自己的人。愿意花钱去投资人脉,我想很多人可能都不会这么做,也想不明白这些道理。这就是思想上的差别。
第三、教育
小的时候,经常听身边的大人们说,不能让孩子输在了第一起跑线上。长大以后,身边的朋友说这句话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因为大家对这种观点是非常认同的。
起跑线跑的早一点,快一点,是能影响你达到终点的时间的。而我是出身在农村的,上的小学也是村里的小学,中学的呢,是在乡里上的。虽然说我们村里、乡里也都有考上大学的,也都有混的不错的。
可是与那些县城里面的孩子或者说大城市里面的孩子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而这,我跟他相比,就是输在了起跑线了。
年前的时候,高中的同学建立了一个同学群,大家聊天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聊到了工作。我发现家里是农村的,现在的出境要么是在安安稳稳的打工,要么就是在老家做个小生意。而家在县城里面的几个同学,有上县医院上班的,有在洛阳银行上班的。这种情况,也多半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所以说,现在,我奋斗的理由就是为了不让下一代再输在了起跑线上。我已经输掉了,就别在坑下一代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