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是豆妈,有两个娃,一个7岁,一个14个月大。看着二宝即将要独立迈开自己人生的第一步了,豆妈现在就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新转回到那个今年刚入小学的大宝身上了。
为了能时刻掌握孩子在兴趣班的学习动态和老师布置的作业情况,豆妈果断剥夺了豆爸送娃去上兴趣班的权利(豆爸基本只管接送,问他孩子兴趣班学了啥,学得咋样,他经常一脸无辜状,就知道他啥都不知道),现在豆豆的周末兴趣班都是豆妈接送,不仅陪学,还陪练。
图片来自网络
02
上个周末送豆豆去上兴趣班,让豆妈感触最深的是那个古筝课。
古筝课上,老师教了指法后,就让孩子们进行练习,老师便下来一个个进行检查和指导,在这个空当你就会感受到妈妈们(陪学的80%是妈妈)的学习陪伴焦虑症。只见练习进行一会儿,就听到在此起彼伏的琴声中夹杂着妈妈们的怒骂声,紧接着只听啪的一声,旁边的一个小男孩被妈妈扇了一巴掌,这时候听见小男孩边哭边说“我又没弹错,你干什么打我?”这边还没落幕,那边接着又听到啪的一声,坐我们前面的小女孩被妈妈打了手背,显然,我女儿被眼前的场面有点惊到了,她时不时地去看那两位家长。
图片来自网络
03
妈妈们总是在刚开始表现出一定的耐心,但在当孩子经过数次弹错纠正之后仍不得法的情况下,妈妈内心就开始火烧火燎了,如果这时候孩子再表现得有那么点磨蹭或不情愿的时候,就会直接触动妈妈那根紧绷的神经,在那一刻,家长忘记了自己所在的场合,也顾不得什么叫分寸,怒气直喷而出,行为也不受控制,但发泄完后,听到孩子的哭泣声或者看到孩子委屈的小脸,妈妈又开始为自己刚才的行为感到懊悔,继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孩子的耐心指导上,但过一会儿怒火又会被重新点燃。
豆妈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虽然没有动手打我家豆豆,但气急了就“河东一声吼”还是经常有的。好在豆妈是位比较虚心向学的妈妈,看了一些育儿公众号的相关文章后,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情绪能及时进行觉知,每当要发火的时候,就告诉自己要忍耐,然后和小一休一样积极开动脑筋想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比如,在古筝课上,豆豆因为在家疏于练琴,练了几次后指法也总是出错,该食指进行“抹”的时候,她就用中指进行“勾”。这时候,豆妈心里也是很着急的,但豆妈按捺住自己心里的焦虑情绪,并微笑着和她说,“哎呀,你看食指要生气了,大指竟然把他的活儿都给抢了,他要失业了,肯定会很伤心的。”只见豆豆也笑着和我说,“妈妈,不会的,你看,他马上就能找到自己的工作了”,于是,女儿再次弹琴的时候就会更加专心,虽然几次练习下来还是会有忘记用食指的时候,但犯错的次数明显比刚才少了,同时她还会自己进行多多练习。坦白说,那一刻,豆妈心里还是有点小小的得意呢。
04
下课后,我问7岁的豆豆,你对刚才课堂上看到的事情怎么看呢?只听小家伙说,“那两个妈妈做得不对,孩子做得不好,大人应该要好好说,不能这样发脾气还动手,她们是大人呀,应该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呢,再说这样打骂也没用呀。”感觉有时候,孩子比大人更加理性呢。同时,我也在想,其他家长的言行又何尝不是我们进行自我反观的一面镜子呢。我在经历今天的事情后,对自己以前冲着孩子吼的那个场面有了新的认知,以前作为当事人的时候会感到懊悔,现在作为旁观的局外人会更加容易自我警醒。
05
我们为人父母发心都是好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学习在某些方面有所进步和成长。 但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还是缺乏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慢慢成长,也缺乏一颗童心去融入孩子的世界,而且,在陪伴过程中我们的初心自觉不自觉地会被功利心取代,如果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焦虑烦躁的情绪就会涌上心头。
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为人父母,我们是否更应该给问下自己,孩子对我们是否也有期待呢?他们犯错的时候应该期待得到父母的理解,他们弱小的时候应该期待得到父母的帮助,他们好奇的时候应该期待得到父母的支持,他们努力的时候应该期待得到父母的认可,但孩子不会说,我期待爸爸像隔壁王叔叔那样帅气有钱,我期待妈妈像张同学妈妈那样漂亮博学。其实,孩子们对父母的期待是很纯粹的,是每个父母用心就能发现和满足的。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