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数着书架上的海豚书馆丛书,常有幻觉,总以为差不多凑齐了,然后又发觉这本没有那本也没有,另一个幻觉就是,明明大部分的海豚书馆丛书,都看过不止一次了,可仿佛又像是没有看过一样。
叶灵凤的《霜红室随笔》倒真的第一次看,最近才收回来,包装都没有拆。毫无例外的是,又是陈子善先生写的“出版说明”,这本“拾遗补阙”性质的《霜红室随笔》,不但让读者再次领略叶灵凤随笔小品的艺术魅力,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陈子善教授的编辑功力。
1957 年叶灵凤在北京,参观了一个令他十分喜欢的美术展览会:湖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他去的时候还得预展,由郁风陪同,在会场见到了王琦,张光宇和黄永玉还见到了沈从文。
十月四日参加了全国文联招待的午餐会之后,从丰泽园饭庄散出来,叶灵凤决定去逛一逛琉璃厂,临时向导是阿英。提到了当年的北京各商店实行的“公私合营”,写全国文联大楼,徐迟陪他,告诉他根据原定的预算,这座大楼还可以建筑得更漂亮,但为了配合勤俭建国,主动削减了很多建筑经费.在大楼内部看到,看到令作者耳目一新的特色:从楼下一直到二楼三楼的楼梯口 ,整个墙壁上都贴满了大字报,内容都是与丁玲和冯雪峰有关。后来去的地方多了,才知道贴大字报正是国内的新风景之一。
写到阿英的图籍收藏,回忆起在上海的时候,两人的买书兴趣虽然不同,但是共同点就是,大家总是欠了书店老板的许多债。
写郭沫若,是带有感恩的情绪,当年在上海美专学校念书,穷得缴不出学费,刘海粟校长暗示若能邀到郭老到校演讲一次,就可以免费。叶灵凤跑去找郭,郭一口就答应了,从此他在学校里也成了免费生。
又写“当时郭老的生活非常刻苦,家里根本没有用人。一切操作都由安娜夫人亲自动手。可是她言语不通,不能上街去买物,因此每天买小菜的工作,就由郭老亲自担任。小菜场就在相隔不远的福煕路上,郭老就每天赤了双脚,拖着一对木屐,亲自去买菜。”
写白薇,“暑假期间,还在日本念书的穆木天,郑伯奇和女诗人白薇,从日本回国路过上海时,总要到我们这里来小作勾留。女作家到底是女作家 ,白薇的旅行箱一打开,就有一阵淡淡的日本化妆品的香气,因此她送给我们的日本原稿纸和信纸,我们也保留起来舍不得用。”,1983年出版的《白薇评传》,给读者的印象是白薇人生路,大半程都是在穷困潦倒中,而叶灵凤笔下的白薇日本带回的原稿纸和信纸,一阵淡淡的香气。这比几十年后林燕妮的稿纸噴香水早了几十年。
写诗人柯仲平,当时在出版部所担任的工作是打邮包和寄邮件。当时出版部的邮购另售业务很发达,每天都要寄出大批邮包。有时,工作有点疲劳了又见到那些外埠读者来买的多是张资平的三角恋爱小说,买他的诗集《海夜歌声》的人并不多。他包好一个邮包后,就忿忿的向桌上一掷,口中忍不住骂着:“他妈的,这种东。东西也值得老子给他打邮包!”
1950.60年代,叶灵凤写几十年前的旧事,栩栩如生,转眼几十年又过去了,没觉得谁能写得如此有趣的文字了,时间只会大浪淘沙,好的文字,永不会过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