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底包括物质家底和精神家底。
物质家底是指一个家庭积累的财富,如金钱、社会地位。一个人拥有丰富的物质家底抑或贫乏的物质家底对于他的人生在某个阶段必然是有一定影响的。就学生阶段而言,因为家底的不同,学生之间的生活消费水平是颇有差距的,正所谓“穿衣吃饭看家底”,自然是要量力而行。在学习方面,据对北京十大高校学生作的320份调查问卷显示,不同家底的学生其学习目的也各异。无家底者多为“接济家庭 ,报答父母”;一般家底者多为“改变命运,得到社会地位的提高”,家底丰厚者多为“挖掘潜力,实现个人价值”。就这点而言,家底丰厚者的起点自然是比家底贫乏者高。但我想打一个比方,所有的人都同攀一座名叫“人生”的高山,无家底者以山底为起点,有家底者以山腰为起点并且还有引路人和助攀物。请问最终是谁攀得更高?似乎没有人敢做出肯定回答,因为这是一个现代版的“龟兔赛跑”,起点低了并不意味着到终点时间同样是落后的,与之相反的可以是:倘若低起点者具有“龟兔赛跑”的精神,在攀登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奋发向上,实现超越也不足为奇。
所以,我认为物质家底的确是影响人生的众多因素之一,丰厚的家底可以让你衣食无忧、快乐满足,也可以让你泯灭斗志、好逸恶劳;贫乏的家底虽然让你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也可以让你自强不息、力争上游。但是,物质家底只是一个外因起不了决定作用,尤其是对年轻人而言,物质家底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种家庭背景,一个生长环境,并非自己所创造与积累,切不可自恃清高、死于安乐。
清代画家郑板桥晚年得子,却不溺爱。他病危时要求尝一口儿子亲口做的馒头,儿子不会做,郑板桥就命他请教厨师。儿子将馒头做好时,郑板桥已经咽气了,他只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到:“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是的,漫漫人生之中,真正可以觉得你一生的内因就的——精神家底,即指自己的才华与学识、道德与修养。物质家底可以归咎天命,出生即富贵;可以不劳而获,继承其祖业;而精神家底就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索,点滴积累。它不同于物质家底是一把双刃剑,可以造就人生,也可以败坏前程。精神家底只会化绊脚石为进身之阶,真正的助你攀上人生的珠穆朗玛峰!
(从上学开始到现在写了很多的作文,但是这是有不同意义的一篇,因为当时有太多的特殊情况,最后它才诞生,虽然文采不佳,但是发表于此作为纪念。写于2011年5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