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谨将此文献给生日的祖国母亲
适逢节日前夕,和先生的发小一家吃饭。发小夫妇都是大学教授,应该说是很标准的“许知远”的同类。他们的女儿也是标准的他们的再版,现在是北师大大二的学生,未来应该肯定会走和教授父母一样的路。
席间教授夫妇谈及他们的一个好友,他的女儿清华大学建筑系大二在读,却忽然选择了退学,准备学托福去申请美国的大学。女孩的所有长者无不为其扼腕叹息,包括教授夫妇。尤其教授爸爸,他说:“这女孩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白白浪费了。”眼神明显的许知远状。
我抬眼望一眼他的女儿,听到父母讲这件事,女孩儿的眼睛忽然就亮了,“这有什么,我们就应该是这样子的,想放弃的时候放弃,想开始的时候开始,那有什么白费,考上清华和两年的清华时光不过是将来的底色。也许有一天我不喜欢现在的专业,也会选其他路的。”
一向叛经离道的我,不由在心中对这个坐在对面的女孩儿击掌,也为那个敢离开清华的女孩喝一声彩。
当然我的掌声和喝彩绝不是肤浅到为她们的所谓叛经离道,相反我认为她们其实走的是一条寻常路,一条随心的寻常路。
只不过我以为可以走这条寻常路的缘由是因为她们的家底殷实,父母即便反对女儿退学,却也有经济实力供女儿再做选择。坐在我对面的女孩儿暑假也是自己一个人去英国夏令营,闭营后又独自一人到了巴黎,与在那里旅行的父母汇合,也许这样的经历有一天也会换了学校重新再来的。而她同样也有一份不算薄的家底。
席间女孩儿提及正在读毛姆的英文原版书《人性的枷锁》,这本书也是我的心头好,数次的阅读里似乎也能为我自诩抑或他人认为我的“叛经离道”找到了一些根据。
《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半自传体小说,在我眼中也是那个时代的欧洲人生活的再现。小说通过叙述主人公菲利普从童年时代起的三十年生活经历, 反映了主人公的痛苦、迷惘、失望、挫折和探索, 以及逐步摆脱种种枷锁, 寻找生命意义, 走向成熟, 获得精神自由的历程。
而我因着今天清华女生的故事则想从另一个角度谈一谈菲利普的人生历程。
尽管菲利普天生跛脚,童年的生活则是优渥的。菲利普的父亲是有名的外科医生,母亲生得美丽,出身于显赫的家族。他们在世时的生活是令菲利普的伯父嫉妒的,家里布置得金碧辉煌,即使冬天家中都是鲜花盛开,食物更是奢侈,八先令一磅的葡萄,与成熟期截然相反的蔬菜...他们离世后留下一笔不小的遗产,这笔遗产由收养他的伯父保管,待他成年再交由他使用。
于是靠着这笔遗产,菲利普去了德国的海德堡读书,尓后到伦敦学习会计。枯燥的会计学徒生活令他十分的难捱和反感,于是不顾伯父的反对,他离开伦敦去到巴黎,学习绘画。
在巴黎的菲利普如鱼得水,结识朋友学习画画,遇见爱情,并计划着使用自己手上的英磅,这些父母留给他的英磅让他可以在巴黎租住的房子好一些,还可以奢侈一下给爱的女人买新裙子。
巴黎是艺术的天堂,见识过了莫奈这些大师的画作并学习了一段时间的绘画后,菲利普意识到自己在艺术上资质平平,不会有所成就,无法成为一个一流的画家,而做一名二流的画家是他内心不愿意接受的。于是他又一次在伯父异样的眼光里做了决定,弃画学医,成为象父亲一样的医生。于是揣着剩余不多的英磅,他前往伦敦学习医学。
在伦敦的学医生涯颇不顺利,除了情感的挫折,他手上的英磅所剩无几,加之自己购买股票失手,导致他失去了继续在医学院学习的最后一块英磅。在向伯父求助被拒绝后,走投无路的菲利普被迫辍学,去一家百货公司谋生。其间因为在巴黎学习绘画的功底,成为了百货商场的橱窗设计人员,并很快介入商场的服装设计,收入也番了几倍。
然而菲利普依旧惦记着他的医学学业,他甚至盼着伯父早点离世好再得一笔遗产,以供他继续医学院的学习。最终,他得到伯父死后留下的遗产再次回到医学院,取得医生资质,并在之后决定与爱她的女人在一起,放下了所有的枷锁,走向了幸福的人生。
菲利普的一生是许多欧洲人的人生轨迹,一生中有多次的人生选择机会,每一次的选择都随心而动。
而塑造菲利普的作家毛姆也与菲利普的人生际遇相似。毛姆出生在法国,家境富裕,母亲经常在家中举办沙龙,营造着一种高贵、体面、优雅的生活氛围。他也是父母早逝,父母离世后䟨随伯父生活,成年后去往海德堡大学学习。
之后他返回英国,又进入圣托马斯医学院。在念医学时,他把业余时间都用来阅读文学作品,迷恋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戏剧、法国古典小说,还有朗松的《法国文学史》。五年习医,毛姆洞悉了伦敦底层贫民的疾苦,他学会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来解剖人生与社会,此番经历成就了一个文学巨匠毛姆。
而毛姆也是因为有一份父母遗留的家底,才得以按照自己当下心灵的选择,按自己的心愿走完一生。
倘若菲利普没有父母遗留给他的家底,他无法去往巴黎学习绘画,如果他的伯父没有遗产给他,他无法完成医学院的学习,拥有之后的幸福生活和精神自由。可见有无家底、家底的丰厚在人生的路上是极其重要的。
欧洲人家家都有这样一份祖传的厚薄相差不大的家底,我则因为喜欢拜读欧洲作家的文学作品,对这一份家底和欧洲人的生活方式有了多一些的了解。看得多了便就有了小资情调,也就是外人眼中的伪文青吧。
我至今可以背出《人性的枷锁》里一段令我向往的生活氛围:“菲利普打开装满衣裙的柜子,走进去。张开手臂尽全力抱起一堆衣服,把头埋在里面。裙子的香气是母亲的味道。他拉开抽屉,看见里面满满当当的母亲的遗物:内衣中间放着熏衣草香袋,闻起来清新怡人。”
也因为受这种氛围的渲染,多年以后我因缘巧合地跨入了时尚的领域,如今我的衣柜里也放着熏衣草香袋,闻起来清新怡人。
因为这工作我多次去到了时尚的圣地:巴黎。我记得大约十年前我第一次去到巴黎,为了体验当地生活,我乘坐了当地的公共汽车。在某个站点,上来了一个巴黎老太太,大约有七十岁了,满头的银发,却戴着一顶米色呢帽,穿了一身粉色的套装裙,米白色的丝祙下一双白色的高跟鞋衬着红唇和精致的妆容,形象气质如伊莉莎白女王一般。她在我前面的位置落座若有若无的香气飘了过来,我悄悄吸一口暗想自己终于在公车上见识了如书中所述的巴黎女人的样子。
彼时的我除了在心中为巴黎老太太疯狂点赞之外,心中更有一份巨大的落差。我脑中过电影一般地比较着她与中国老太太的差别,我憎恨这份差别。确切地说,我憎恨中国老太太的lou。我在心中发誓绝不做中国老太太,以后老了一定要有法国老太太的优雅和时尚。
然后今日之我方觉察彼时之我的肤浅。那个优雅的法囯老太太是有家底的,而我经常见到的中国老太太是没有一丁点家底的,两个老太太之间隔着一百年的岁月!
法国老太太幼年时就出生在如菲利普一般的家庭,长大后过着举办各种沙龙的日子,待老了在自己的花园里剪玫瑰,出门的时候换好裙装擦好口红踩上高䟨鞋。而中国老太太呢,幼年时就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一路被时代裹胁着到青年中年,一穷二白里养大几个孩子,到了老年又怎么会穿成象伊莉莎白女王一般呢?能够跳广场舞已经是有闲情逸致的喽!

这是上周刚刚结束的一场90后的婚礼,新郎已经有和菲利普相似的经历,从美国读完大学后执意回到中国,因为新娘的缘故。他们的父母是标准的65后,因着时代浪潮的优待有了一份不厚也不薄的家底,孩子们可以有自己随心的自由选择。新娘在北京上完大学后回到家乡,爱上烘焙,现在在家中烤面包糕点,供给固定的咖啡馆。问她为什么放弃专业,她只说她喜欢面粉的味道。
而图中短发的伴娘因为家庭的缘故,大学毕业后经营着一家淘宝店,她的愿望是几年后报考意大利的罗马美院,完成自己喜欢画画的心愿。她的男友来自普通的市民家庭,是她的大学同学,现在的工作是专心录制小视频,放至各大平台,收益颇丰。他说他会陪她去罗马,反正他的工作没有地域的限制。
90后已经可以拥有我曾经在欧洲文学作品上看到的生活方式了,随心的、自由的、快乐的。就如文中开头提及的从清华大学退学的女孩一样。待他们老了,一定如那个公车上的法国老太太的气质一般,优雅时尚恬淡。
而这气质的塑造来自那份家庭财富的底气,简称:家底。
今天正值十一国庆,祝愿我身边的朋友们家底越来越厚,我的祖国家底越来越厚。这样,那个法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缩短,直至消失。那样,将是更加美好的祖国,更加美好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