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最早记住的一句古诗词就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了。我的母亲虽然不识字,但还是她第一个教会我的。
相信绝大多数的国人都能记住这一句。因为,人人都要吃饭,人人都要生存。我们懂事后才明白了,没有粮食是万万不行的。
所以,母亲从小就教我们懂得珍惜,不浪费一粒粮食。我耳濡目染深刻的,在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是母亲勤劳节俭的布满老茧的双手和渐渐佝偻的身躯,是她望着孩子们吃饱后那溢满脸颊和双眸的甜甜笑容。
我小的时候家里的粮食不是十分的充足。虽然没有遇到自然灾害,但在那个年代,有很多的时候却也饥肠辘辘。

母亲是家里管理粮食的人,所有的谷米菜都要经过她的双手做熟。母亲也是最节俭和慈祥的人了。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从来都是把饭菜给孩子们做好,看着他们狼吞虎咽地吃完,而自己最后才吃。
那时候家里根本没有大米白面,全家吃的主要以玉米为主,辅以少量小米。一年中能吃上几顿白面做的面条和馒头,那是最奢侈不过的了。
母亲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她做出的玉米饼,甜米粥等非常好吃,孩子们都愿意吃。她从来不让我们随便扔食物,发现后非打即骂。在母亲严厉的教诲和监督下,我们是从来不敢随意丢掉一块干粮的,吃饭时哪怕掉在桌子上的几个米粒,都要用手捡起来。
那时候很少有剩菜剩饭,这方面母亲把握的很准。每个孩子的饭量她都一清二楚,我们吃完饭的碗都很干净。
记得有一次我把半块玉米饼偷偷地给了家里养的一头小黑猪吃,不慎被母亲发现,结果屁股上重重地挨了几巴掌。
那时候家里养猪的饲料,都是母亲带着我们在山间田野边薅的草和挖的野菜,回家简单“加工”后再拌一些谷糠就成了。不是虚夸,这样的绿色饲料喂出来的猪肉,比那瘦肉精“惯养”出来的猪肉鲜美的多,现在的人很难再吃到那种滋味的猪肉了。

我家老宅有一个很大的院子,母亲是一个很勤劳的人,她总是让这一小片地瓜果飘香,玉米金黄。夏秋季节,一家人不用去集市上去买菜。吃着母亲栽种的绿色蔬菜,啃着自家院内喷香的玉米,那种味道已经融入到我的血脉里。
我印象最深的,孩子们掉在地上的玉米粒,母亲都要俯下身去一个个地捡起来,然后放在鸡食盆内。
每当回想起一些往事,母亲用瘦弱的身躯,精打细算着一大家子的柴米油盐,给孩子们支撑起成长的乐园,而她却不是顿顿饱实,疲倦的眼神里仍投给孩子们希望的目光,我的泪水就会在眼眶里打转转。
她一生都在践行着那句古诗词的意涵。
现在日子好多了,母亲也离开我们好多年了。但母亲留给我们的“家底”却深深地珍藏着。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不论何时,我们都没有理由裘马轻肥,骄奢淫逸;没有理由恣意挥霍,浪费无度;没有理由好了伤疤忘了疼;没有理由暴殄天物,不识农家辛苦力。
每当我高昂着头要把馒头扔向垃圾桶的时候,又突然想起了母亲吃力地弯下腰捡玉米粒的情景。
于是,我收住了,下决心不再犯了……

原创(zhangxue)
转载需经作者同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