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篇的第一句话。也许很多人没看过这本巨著,但或许听过这句话。
奥勃朗斯基与妻子多莉因为出轨而产生矛盾纠纷,女主人公安娜作为妹妹才正式亮相,她与众不同的气质与独特的魅力使她具备良好的修养与超脱的思维,顺利劝服多莉打消离婚的念头,宽恕他也就是宽恕自己,就这样凭着自己的三言两语解决了一个家庭的纠纷,不至于支离破碎。
主人公安娜作为上层社会有头有脸人物卡列文的妻子,自然言行举止备受瞩目,在众人眼里,她大度端庄,美丽大方,温柔可亲,举手投足间尽显贵族气质,集美貌与才华与一身,事实也确实是这样。
可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接近完美的女人居然为爱疯狂,自尊到极致变成了卑微,沦为别人口中的"可怜人"。
一个家庭,丈夫与妻子尽管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同床异梦,各生欢喜,仿佛作为妻子作为丈夫只是上帝的旨意,只是一种责任义务而已。貌合神离的她们在面对各自的爱情时都有着各自的纠结与期盼,这样的家庭迟早都是要破裂的。
主人公安娜喜欢上了英俊潇洒的上校军官渥伦斯基,他热烈的眼神与期盼的目光让安娜无处可逃,直至沦陷。幸运的是他是真的爱上了她,当然她也爱着他。然而不幸的是他们的‘情’并不被世人所理解和接受,曾经的‘女神’现在却惨遭诟病,因爱之名她们一路走过来了,但同样的,心境却不一样了,失去了曾经的真挚和信任。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安娜因为爱由从前的理智变成了如今的敏感,任他有再多的爱也终将被消磨殆尽。在她经历过他无微不至甚至是以死相逼的深情之后忍受不了一时的冷漠,在这段感情的猜忌与怀疑中最终选择死亡,以死亡来报复那个深爱的他。
这篇小说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我想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它折射现实,一语中的。小说主要凸显三个中心思想,第一是爱,第二是家庭,第三是宽恕。
读书心得~《安娜-卡列尼娜》1
安娜在后来的猜忌与怀疑中这样说道:
爱情一旦结束了,仇恨就开始了。
先不说她的思想有多么极端,但是作为那么骄傲独特的她对待爱情一定有她自己的坚持,暂且不做评判。
安娜不止一次向渥伦斯基求证他是否爱自己,在她的世界观里,爱情就是一切,她可以抛弃所有,甚至家庭,可就是不能没有爱情。她也曾说过:要是没有了爱情,那么一切就完了。她想要的很简单,就是一份极致的爱,刻骨的爱,深沉的爱,爱便是一切。因此她可以容忍不爱的丈夫的背叛,可以容忍不爱的哥哥的出轨,她是那样充满宽恕的人,可她就是不能容忍深爱的他对她一点点的忽视。这样的一个女人,我们又该怎么去评判呢?
2
一个家庭的建立与破碎其实只需要一步。卡列文为了自己的名声与地位一开始不愿意同安娜离婚,只是警告她注意自己的分寸,可安娜是什么人,可以为爱化作飞蛾去扑灭熊熊烈火的人,你让她怎么可能安分守己的做一个有名无实的妻子呢?尽管她们已经有了一个儿子阿廖沙,但这根本阻挡不了一个旧家庭的破裂和新家庭的建立。卡列文最终还是同意了离婚,娶了年轻貌美的吉娣,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但站在安娜的角度来看,她又是及其可怜又可悲的,她无法跨越心理那道障碍,自始自终她和渥伦斯基都是情人关系,并未结婚,只是同居。
可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她所深爱的渥伦斯基也深爱着她,这一点从未改变。
3
尊重是用来填补失去爱情的空缺的
小说开篇便是安娜的哥哥因为与家庭教师有不正当关系,被妻子多莉发现并提出离婚,好在安娜的话让她们重归于好,使妻子宽恕了他的过错。因为此时的安娜在没有遇见爱之前是极其宽容的,她的话当然也能够使他人感受到宽容和饶恕。
其次则是丈夫卡列文的宽恕,当她在面临丈夫和情人的艰难选择时,她一开始是选择了她的丈夫,只因此时爱未深。她丈夫明明已经下定决心不要管她,可是当她派人来信给自己说她将要死去了的时候他又一下子宽恕了她,这个给他带来耻辱的女人。再后来她爱上渥伦斯基,并执意离婚时,他再一次选择让步与宽恕,希望她幸福。这样的丈夫,又该怎么去评判呢?
小说极具现实性社会性,它反应了当时上流社会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今天看来,也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它可以让现代社会的人们去追寻自己的影子,让人们深思,让人们反省。
家庭,爱,宽恕,尊重
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我相信,只要认真的去念,再难念的经也会变得顺畅。一个家庭因为爱而产生,因为宽恕而持久,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了这三样东西。试问又有几个家庭会走向破裂的深渊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