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分享了。还有一部分内容没有分享,但为何结束,说来也是可笑。
今天分享第七章,打破心理保护。我猛然想到,关于心理保护,我前面完全没解释清楚。整个笔记乱糟糟的,跟着感觉走,太私人化了。像自己的狗窝一样,还是不晒出去的好。另一方面,抛砖引玉的作用早就起到了。一本好书,可能识货的读者随便看上几行就知道了,不识货的玩家看完了也觉得没意思。之前的很多时候,我太相信人的共性了,以为自己讲什么,别人会懂。以为别人说的什么,自己也了然。这可真是太玩笑了。每个人相信的东西大概分两种,一种是不得不信的东西,另一种是愿意相信的东西。也就是说,每一个人从别人的文字里看懂的东西无非就是这两种东西。合起来便是,你懂的那一部分。可是你懂的这一部分对于一个人来讲实在是太小了,千万不能瞎子摸象,做什么判断。
回到正题,打破心理保护。
大家不要被保护二字误导,觉得心理保护是件好事。
人的心理,行为的终极动力,逻辑原点是什么?很简单:求生——在心理和生理上求生。
那你问了,求生有什么错。举例来说,一个长期被性虐待的女孩子,为了在心理上求生,可能玩这样一种心理保护,那就是认为虐待她的人是爱她的。这样她才能感觉好一点。但这个心理得以生存的代价是什么,是以杀伤内心为代价。这样不断杀伤,直至心死,我们看到这个女孩会说,她没有灵魂。她的一生毁掉了。毁在什么地方?自我在黑暗中死去,剩下的便是行尸走肉。
所以肉体上的求生跟心理上的求生还是不一样的。我们随着成长,不断把那些正确的东西纳入自己的心理结构,不断强大内心,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合理理智的反应,这才是正确的求生姿态。
再举一例子,心理学上叫做利己的归因偏见。顾名思义,就是这个意思。两个人抬着一台电视前行,“啪”摔了。事实是有研究人员故意在地面上做了手脚,绊了抬电视的人。然而这两个人都在指责对方先松了手。明白没有,且不管事实是什么,为了逃避责罚,这两个人心理求生的反应就是卸责。所以玩“心理保护”,让我们跟真相越来越远,跟自己的自我越来越远。
做一个推演,假如研究人员不告诉这两个人真相,其中有一人承担了责任,他必然是被冤枉的。另一个人会有怎么的心理反应呢?他可能会觉得,刚才好像是自己脚下被绊了一下,这可能是真相,他虽然侥幸卸责,但逃不过道德感和自我的追杀。除非他没有人性。
最后分享一个观点,对于一个看上去有点儿道理的观点,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拿上一篇文章里的话举例“男人有钱就自信。”有没有道理?是有的,这是普遍现象。可是为什么呢?可能会有人说有钱人本来就牛逼哄哄的,本来就自信啊。这有什么道理可讲?前面也破解了这个问题的真实原因。因为在社会价值排序里面,钱是个厉害的东西。才使得占有钱的人显得牛逼。我们大概见识过暴发户的风光,以及千金散尽后的凄惨,古往今来这都是一直在发生的事。老舍都说“钱是人的胆。”人有了胆,可不自信吗?但如果人的胆全是来自钱,悲剧就来了,胆没了,一夜白头的,跳楼的,并不少见。
好了。关于《告别曾经弱小,你要内心强大》就分享到这里了。书名取的很俗,让人误以为是什么心灵鸡汤,但如果心灵鸡汤都是这种口味,我愿意撑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