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夏季,五月,汉宣帝颁布诏书说:“孝武皇帝行仁义,振威武,功德极盛,但祭祀时所用的音乐却与此不大相称,朕感到非常难过。有关官员应和列侯、二千石、博士共同议定。”
群臣讨论此事,都说:“应按诏书的意思去做。”只有长信少府夏侯胜说道:“孝武皇帝虽然有征服四夷、开疆拓土的功绩,但也使得将士们大量死亡,百姓财力枯竭,奢侈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失所,伤亡过半,再加上蝗灾大起,几千里不见草木庄稼,以致民间竟出现杀人相食的惨景,积弊到现在仍未消除。武帝并无恩泽于百姓,不应为其设立祭祀之乐。”
第一,刘询叹祭祀音乐不相称,文武百官共同商议诏命。
每个人眼中的他人和自己都不尽相同,即使是自小因巫盅之祸在民间长大的刘询,也并未因汉武帝对刘询的爷爷刘据的所做所为而做出泄愤的举止。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若不是汉武帝偏听偏信,刘询会安稳地在皇宫之中成长,但也正是刘彻的所做所为,刘询才有可能坐上皇位。
第二,夏侯胜说武帝未施恩泽,故祭祀之乐不应该设立。
在一贯坚持直言不讳的夏侯胜看来,汉武帝不但未施恩泽于百姓,死后还要享用祭祀之乐,这不符合礼。想当初在昌邑王出游时也是夏侯胜拦在车驾前质问刘贺如今朝政阴霾,臣下谋逆,陛下还有心情驾车出游。昌邑王事件中因未能直谏处理了一大批官员,也正是有夏侯胜这样的朝臣,才能让人们对待同一件事情看到不同的角度。
第三, 群臣弹劾夏侯胜之非议,夏侯胜终坚持本色不改。
夏侯胜的勇于直谏是忠于职守,是坚持原则,更是为了不让自己后悔。丞相、御史等弹劾夏侯胜非议诏书是诋毁先帝,大逆不道,以及丞相长史黄霸附使纵容夏侯胜,遂将两人一起下狱。狱中的黄霸想跟夏侯胜学习《尚书》,但夏侯胜认为自己命不久矣不肯教,黄霸却说如果早晨明白了道理即使晚上死去也了无遗憾了。夏侯胜赞赏其好学精神便给黄霸讲授《尚书》,就这样一直在狱中经历了两个冬天。
在狱中的黄霸想跟夏侯胜学习《尚书》,在夏侯胜得知黄霸“朝闻道夕死可矣”,不仅赞叹他的初心还同意为其讲授《尚书》。这一幕的画面感极其震憾,让我不禁想到被匈奴单于赶到今贝加尔湖牧羊,在寒风中手持符节,矢志不移的苏武。他们同样是处在人生低谷,同样是为了信仰在踽踽独行。
政见不同本质上是立场不同,夏侯胜从黎民百姓的视角,认为汉武帝征服四夷、开疆拓土虽然有功,但大量将士死亡、天下虚耗、奢侈无度也是事实。
我是挹洗俏月,这是今天的阅读分享,祝您工作愉快......
【延伸阅读】
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8年1月10日),原名刘病已,字次卿,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8年1月10日在位),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黄龙元年十二月甲戌(前48年1月10日),刘询因病崩于未央宫,葬于杜陵,庙号中宗。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统治期间,汉朝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综合国力最为强盛,史称“孝宣之治” [9] 或者“孝宣中兴” [10] 。 [11] 在以制定庙号和谥号严格而著称的西汉王朝,刘询与汉高帝、汉文帝、汉武帝并列为拥有庙号的四位皇帝。
孝武皇帝: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前141—前87年在位),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中“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 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这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义”正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的最佳注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