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今天有机会再一次看《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感慨颇多。初三从妈妈家返回西安,琪琪再也没有早起过,每天起床就已经九点了,写作业的态度也是直转急下,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不是不写而是假装在写;瑶瑶在老家是看电视“上瘾”,吃糖果上无度。返程后的四天都在和在老家积累的七天做“斗争”,疲惫不堪。再加上琪琪感冒,瑶瑶拉稀,妈妈受凉,全家都在低压环境中,今天看了这本书后,心底缓缓升起一丝温暖。
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正如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是一场心智成熟的艰辛旅程。
作者简介
M·斯科特·派克(M.Scott Peck)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长期从事心理治疗实践,成绩卓越。
他曾进入政府心理治疗特殊小组,为越战士兵提供治疗。还曾在美军驻日本冲绳基地担任心理医生。这些特殊的职业经历,成就了他伟大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系列。
一、自律——解决人生问题的最主要工具
人生苦难重重,因为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其实是人生痛苦的来源,所以有很多人会拖拉,会懒惰,但是问题依然存在,逃避只会让问题加倍。
思考我现在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是我自己的情绪管理问题:不能接受孩子的缓慢,起床的问题,穿衣的问题,吃饭的问题。面对逐渐长大的孩子,没有达到自己期许的样子。虽然不止一次的说自己要陪伴的“蜗牛”成长,但是孩子的“成绩”直接影响到自己的“业绩”,这关乎尊严和脸面。于是这种不满足就引发了一系列的焦虑和烦躁,所以慢慢的就影响到情绪的迸发不受控制。我甚至有点分不清楚,到底是孩子的不自律还是我本人的不自律?
自律则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只有主动要求自己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痛苦才会变成我们学到的知识、经验,我们才能在生活中克服一关又一关,走向成熟的彼岸。
作者说“不自律的表现”有4种,自律也有的四原则。
1. 不自律的表现
① 拖延时间,希望问题自动消失;
② 对问题视而不见,假装它们不存在,靠临时敷衍暂渡难关;
③ 滥用药物或用酒精、毒品等上瘾物麻痹自己,企图把问题暂时忘记,换得一时解脱;
④ 神经官能症,就是最常见的逃避方向
2. 自律四原则
(1) 推迟满足感
麻烦的事是积极动手解决,还是先拖着再说?不能推迟满足感是这样的:为了一时贪财,抢劫伤人,是无法推迟满足感;孩子贪玩,只想尽快让他们停下,而没有耐心了解他们,只用吼叫或谩骂都是。
那么哪些行为属于推迟满足感呢?
为了减肥瘦身,忍住不吃眼前的巧克力蛋糕是。
看到自己喜欢的包包能够忍住,此次不买,如果下次还喜欢的话再购买的行为。
要培养孩子自律,需要父母投入足够的时间、耐心和精力来关爱和照顾他们,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感。
所以当看到这些的时候,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是管控的自己的自律性。不要期待一个9岁的孩子能够自己主动的起床去阅读书籍,如果在妈妈的帮助下喊他起床,他自己能够主动的去阅读书,就已经是非常棒的行为了;当然也不要对一个三岁的孩子期待他对糖果有抗诱惑能力,如果你自己不能对奶茶诫瘾,就应该能理解,这么小的孩子对自己行为的不受控制。
那就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去践行推迟满足感吧!
(2) 承担责任
我们必须面对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
过多地为自己包揽责任,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容易止步不前,这个极端就是患上神经官能症;一概地推卸责任,当然也无助于解决问题,极端就是患上人格失调症。
唯有直面问题,明确自己可以有所作为的职责范围,并付诸实践,才是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道路。
(3) 忠于事实
我们生来对世界是无知的,生活经验就像我们自己后天动手绘制的一幅地图,为我们往后的人生导航。
过期的人生地图,就会让我们抱着过去的经验和做事套路不放,以至于常常罔顾眼前的事实,并因此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要做到忠于事实,也意味着我们必须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允许别人来检视我们的地图是否过期。
关于自己情绪管理的问题,我接纳这样的一个观点:情绪是一个送信人,每一封信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如果我能好好的收下这个信息理解并应对好这封信的话,送信了也就会走了。越大的情绪包含越大越重要的信息。
那就用接纳关系疗法来面对汹涌的一切吧。
接纳并不意味着容忍错误的行为,而是让我在感情上对内心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完全敞开,此刻的家庭正处于艰难的时期,接纳并不是对整个痛苦说:好!恰恰相反他的意思是说让我来承认自己正在遭受的这种痛苦。接纳并不是逆来顺受,停滞不前,它会让变化自然而然的翩然而至。
那就时时刻刻、原原本本有意识的去体验我们的感觉情绪和想法吧。
(4) 保持平衡
保持平衡,是对以上三个原则的备注,保持平衡,意味着建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要让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和责任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
记住,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是“放弃”。
适时放弃,是避免失衡根本法则。
二、爱——不断拓宽自我界限、完善自我的意愿
在看《感受爱》那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对自己定义,我是一个缺乏感受爱能力的一个人。虽然知道自己对自己贴标签,对改善这种情况并没有益处,但至少我明白了自己身上弱势的情况。作者说:要明白了什么是爱才能够真正走向成熟。我试图从少女走向女人。
爱到底是什么?
爱,是自律的动力。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识。
在爱的过程中,我们感觉自己的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希望对方能够成长。
为了达成这种承诺,我们开始驱动自我付出努力,并因此做到自律。我们通过这样的自律,去付出、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自我经验的增长和自我界限的拓宽。
那些不是爱呢?
(1) 坠入情网≠爱
(2) 过分依赖≠爱
(3) 精神贯注≠爱
(4) 自我牺牲≠爱
爱是一个动词,必须付诸行动。
想爱、有感觉和口头的爱,都不等于去爱。
爱的表现是什么?
① 关注
努力倾听,帮助对方成长。
② 不惧风险
不会因害怕失去就放弃去爱。
③ 独立
保持自己独立,也允许伴侣独立。
④ 充分投入
由承诺推动,持续或渐增的投入是爱的基石。
⑤ 勤于自省,平等交流
遇到矛盾与冲突,恰当地提出想法而非自大地随意批评。
⑥ 懂得自律
懂得约束爱的能量,不滥爱,不出轨,对伴侣和孩子有责任感。
在某些方面自律,只能解决某些问题,全面的自律才能解决人生所有的问题。
今天读完这本书,真的是一种对心理阶段性的小复盘了,让我自发的开始认同这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之爱的初衷,我选择做正直独立自由的姑娘,在精神上富足丰盈,在琐碎平凡中奉献余生。
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我是艳丽,两个男宝的妈妈,长期蛰居凯叔讲故事、樊登读书社群,践行:精简、自律、和善、坚定。2019年践行读书笔记记录百分百之二十二。
2019年2月11日温暖遇见《少有人走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