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开往县城的城乡公交,沿路一望无边的庄稼地,让我想起了我的家乡。无论在哪里,只要看到土地,那种熟悉的感觉就会让我感到温暖,感到放松。我凝视着,好像嗅到了泥土久违的气息,好像听到了土地细腻的呢喃声。
我的土地,我的家。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我深深的知道,土地对于庄稼人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生存,意味着温饱,意味着富足,更意味着希望。千百年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农民对于土地有强烈的依恋。生于斯、长于斯,这片土地寄托着庄稼人一辈子的夙愿与情思。
过去家乡的人们一直以一种波澜不惊的方式生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也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一直延续的小农经济模式。人们在土地上耕种五谷杂粮,肥沃了土地,养育了整个家族,
也许是吃惯了“泥土”的苦,我对泥土似乎有了一种“厌恶”的感觉,小时候常常想,要是一辈子就这样“面朝黄土背朝天”,那日子真是平淡无奇,于是便有了千千万万农村孩子共有的想法-——“跳农门,考大学”。
结果“农门”是跳出来了,可是我好像并没有原来想象的那样喜悦,每天踏在用水泥或沥青铺成的路上,每天住在水泥、钢铁所包裹的屋子里,日子过的异常匆忙,心中也越来越干涩。回想我每天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但是真正接触泥土的机会却很少,我们和泥土之间总有那一层干硬的水泥或柏油相隔,踩不尽,踏不完。从此,习惯了平视与仰视,忘记了俯视----俯视脚下这片土地,俯视最初的自己,忘记了与自然的交流。土地作为人类的垫脚石,承载着我们前进的步伐,可是现在土地在我心中是什么样子我却突然模糊了起来,如今的我们是否已经忘记了自己内心的初衷?
这次休班回到家后,听着劳作归来的母亲对我讲述着秋收时发生的每一个故事,内心充满了宁静。此时此刻,我似乎听到了玉米叶伸展的声音,听到了高粱秸秆拔节的声音,听到了黄牛啃食青草咀嚼饱含绿汁叶脉的“咯吱”声……泥土的包容性与孕育能力让我感觉到它不会拒绝任何一个归来的游子,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被埋葬于这片泥土之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愿成为家乡的一支落花,在家乡的泥土中发芽开花,用自己全部的力量来回报它。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家乡去看外面的世界,而我却愿意留下来,一天天的看着它的变化,直到我老去。
生于斯,长于斯。我深深的爱着家乡这片土地!
������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