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阿德勒工作坊心得——解读孩提早期记忆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生

阿德勒工作坊心得——解读孩提早期记忆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生

作者: 上官凡书 | 来源:发表于2018-06-03 18:11 被阅读69次

    从早期记忆解读私人逻辑——我的真实案例

    第一次面对死亡,是大约5岁左右,我的爷爷去世,依稀有模糊的印象,在大人的回忆中拼凑出一些场景和细节。那个夜晚,本已入睡的我,醒来被妈妈抱到狭小局促的客厅,床板被安置到中间,而上方躺着我的爷爷,异乎寻常地平静,从头到脚被从所未有地装扮得体,头上戴着黑色瓜皮帽,脸上竟然还化了妆。妈妈回忆说,我当时说,爷爷好漂亮……随后,我跟着大人们伴随奇怪的诵经吟唱,一起绕着安放爷爷的床板一遍遍地绕圈……

    时隔30年,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工作坊中,我在一位68岁的美国奶奶身边,述说这个场景,而她,一边听着翻译,一边用怜爱深邃的眼睛看着我。然后,带着我一步步解读,于是,让我第一次直面探究自己对于死亡的解读,与自己从小到大至今的生活态度、应对模式竟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我说,去世之前,爷爷经过了一段老年痴呆的时光,因为大小便失控、肢体不协调、又特别喜欢出去串门,所以,常常因为在爸妈上班时摔倒在路上,而引发老爸的暴怒,深深记得老爸恐怖地发着脾气,盛怒之下把他自己木工手艺做的厚重坚固的椅子掼在地上,直接就坏掉了……而小小的我,只能在身边瑟缩着,我保护不了曾经疼我的爷爷,我只能期望不要被殃及池鱼……依稀还记得,爷爷临终前几日还在梦魇中呼救,说自己儿子把他架在井上,喊着人快来救他……(当然,这只是爷爷的梦,不是事实)

    所以,当老师问我,在我最早的记忆中,死亡是什么?最早面对死亡,我有什么感觉?

    当年懵懂的我,从那个特殊的夜晚解读到的死亡,竟然不是恐惧、分离、伤痛……

    而是平静、和平、尊重、仪式感、漂亮、庄重、被尊重,是冲突和责难的终结,甚至是,可以逃避恐惧和无助,带来安宁……当然,难免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一丝丝关于未知的灵魂之类的小小恐惧……

    于是,按照老师的指引,我试图回到当时的场景去感受,试着看待当时的我自己……或许因为爷爷最后的那段时光,全家人都在相互消耗、神经紧绷,此刻,我却被妈妈轻柔地陪伴安抚,并且在随后跟随大人参加仪式,似乎,我反而有了被善待、被看到的感觉,甚至于,在我成长阶段我妈妈不止一次说过,当晚的法师看到我双手合十的样子,说了一句,这孩子和佛有缘……所以,我居然在那样的场景下,非常难得地被看到、被认可了……

    而对于已经老年痴呆有不少时日、并且会在梦魇中呼喊的爷爷,最后我其实是有一点点怕他的,这样的平静地离去,五岁的我可能并不是那么明白,可能也只是单纯地感觉到一种结束吧……

    甚至于,我或许还有一丝丝的向往,向往从被苛责,突然变成被所有人环绕、尊重和善待……

    然后,老师问,当时的我觉得在爷爷去世时,世界是怎样的?

    重新觉察之下,竟然发现,我甚至可能觉得就是因为死亡,世界突然变得和平安宁,重新有一家人的温情……

    老师再次发问,带领我觉察我当年形成的价值观,当时的我,看重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让我从所未有第一次探寻到,原来,我看重的是平静、没有冲突、安宁、安全和尊重……

    我更没有想到,原来我的信念是,当我想要以获得安宁安全尊重为目标时,我采取的策略竟然会是放弃(关系或事件的死亡)……

    当老师带着我前进到2018年,问我是否今天还在持续当年就形成的信念时,我自己都对这一发现感到吃惊,我确实很容易在遇到冲突压力、感觉到不安全时,就很容易选择放弃当下不顺畅的关系或事件。

    不过我也很庆幸很骄傲地告诉老师,我唯独在和先生的关系中不是这样。多年的亲密关系中,我们经过很多波折,但是每次遇到问题,我都一定要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一定要想方设法学习、沟通、死缠烂打直至把某个眼前的结解开。而之前我和先生也聊过,他也有在我们的关系中“死皮赖脸”过。这或许也是因为我们从小的信念里,他从他的父母那里形成“夫妻就应该经常聊天沟通”的信念,而我,看到了我父母的不沟通,写在记忆里的信念却是“夫妻因为不沟通而不亲密”。所以,我们之间才有会今天的模式。

    老师说,我们就像盲人摸象,带着我们早期记忆里形成的信念作为地图,到大象的身上(也就是我们一路成长的世界)去比对,寻找那些与我们手中地图匹配的人事物,即便旁边有着更加美好幸福的人事物,但因为和我们的地图不匹配,我们就完全视而不见,非要抓住那些并不是真正于我们有益的、却是我们特别熟悉的……

    以至于我们的人生常常在重复类似的痛苦……

    当我告诉老师,因为我是独生女,从小就倍受期待,在过于严苛的教育中,常常觉得自己就是无法满足父母的期待,总是引起父亲的暴怒,如果我消失了应该就一了百了吧。因此,从小到大,无数次想过要自杀,小学一二年级就和小伙伴一起试着写离家出走的“遗书”,只是始终没有勇气行动。我还记得自己小学用的字典上就写着“死”字,而中学的日记本里写着自己被水葬的诗歌(现在想想,就是很有仪式感很解脱的安宁)……

    老师满怀慈爱地拥抱我,告诉我,她懂得的,她自己也曾经想过自杀……

    最后,老师问我是否愿意从此以后,在其他的关系和事情上选择新的地图,就像我和先生之间的关系一样?

    我当然愿意……老师问:alive对应中文的什么字?大家说,“活着”或者“生”。

    于是,老师让我在纸上写“生”字,一遍一遍又一遍……

    其实,多年的各种学习、自我觉察成长,早期的故事已经不太容易让我落泪,只是有时还会觉得少许“不公平”和一点愤怒,所以,前面讲述的过程我并没有哭,而就在越来越重地写着“生”字时,我突然觉得,这一个个字,是深深镌刻到我的心里脑海里,替换掉童年写在字典上的那个“死”字,似乎,有一些什么内心瓦崩塌掉了、打破了……

    当老师看我写了满满一纸“生”之后,又慈爱而有力量地挽着我的手,如她所说,像自己作为内在小孩的妈妈,带着当年的小女孩,从虚拟的阶梯旅程走向光明,一步一句地喊着“我选择生!”

    我知道了,任何时候,我都有选择的权利和可能。

    我知道了:我不是冲突的原因,我不是麻烦,我看重安宁、安全、尊重,但我可以不再用“放弃、逃避、退缩”来换取,我可以选择“生”,面对冲突压力时,我可以更加积极地迎接并专注于解决问题穿越和突破。每一次都勇敢地走过去了,很可能就是生生不息……

    关于阿德勒理论中的“生活态度”

    老师说,我们的成长会带着以往的信念、地图、指南针。大多数人都是无意识的。对我们小时候做的决定是无意识的。

    当PD课堂做体验式活动,大人扮演孩子,被问到感受、想法、决定,他们往往是被拉回到童年,回溯到自己的早期记忆,去说出自己当时是孩子时,他们的感受想法决定,只是他们自己并不知道。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这些托起来,带到意识层面,当他们回家和孩子相处时,就会有更多的社会情怀。

    按照老师的指引,我们追溯早期记忆去解读自己的私人逻辑,可以经由五个要素:自我形象、世界观、价值观、目标和策略。

    在这样的探寻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我们的错误地图是如何影响我们无法看到全局,如何让我们错过与地图不匹配的人事物,还可以看到,我们早年绘制这样的地图时内心真正看重的、在意的是什么?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深层觉察,我们才有可能基于内在需求去重新选择新的可能,撕毁旧地图,冲破那些躲在潜意识里束缚我们的“魔咒”,拥抱更多的可能。

    这里特别想提一下老师自己的例子——老师在自己原生家庭里形成的婚姻信念就是男尊女卑,于是,当她遇到尊重她真正爱她欣赏她的男人,她觉得这和自己的地图不匹配,所以根本就没有选中,反而是选中了两个和她旧有地图匹配的,结果,她的两段婚姻里都有家暴……多年以后,她才在学习中明白,她的错过就是因为自己被潜意识的旧地图遮蔽……

    记得我去年在一个心理学课堂问那位授课老师:为什么我已经了解了很多自己很多问题的根源,还是总无法改变呢?当时的老师说,因为我习惯了那些让自己痛苦的感觉。当时我并不很明白,现在,我想我懂了。因为童年对早期记忆在不成熟的解读深入潜意识,在“盲人摸象”的效应作用下,我们会不知不觉默认选择曾经熟悉的感觉和模式,自己以为那些熟悉的才是更安全的,于是我们才会在重蹈覆辙中不断挣扎。并非我们主观上不想要改变,而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潜意识的默认选项已经被锁定。或许,只有一个个解锁那些默认设置,撕毁禁锢我们的旧地图,加上大量带着觉察的刻意练习,才有可能拥抱更多元的新人生。

    2天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工作坊绘制的新信念:

    最后分享一些美好的新信念:

    我足够好,我很受欢迎,我就在爱里面,我不需要做任何事去证明什么或者去满足谁的期待,我同时又被完全允许做我自己。

    我们都可以如花朵般绽放,即便坚硬的岩石,也可以被我们的生命力以及敞开的接纳、柔韧的坚持冲破。

    我们又如一棵树,根系向下,牢牢扎根,汲取来自地球、强大稳固的力量,此时,那些原本会伤害人的、于人无益的气体,可以被我们轻松吸收,借着温暖明亮的爱之阳光,在我们身体里悄悄转变,变化成全新的氧气,重新释放出来,惠及他人。

    孩提时绘制的地图在潜意识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路,因着固有地图,我们可能对很多美好视而不见、擦肩而过,沉溺于我们曾经熟悉的痛苦中。但只要我们深入探寻,找到我们真正看重的,我们都有重新选择的权利和可能,我们可以和人事物有更加平衡的关系,不再是任何人事物的“受害者”。

    我们可以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想法决定更加感兴趣,把注意力从情绪纠缠中移开,放在“我可以做什么”上面,更加积极地生活。从为他人服务中收获更多连接、归属感、价值感和能力感。

    人生旅途,磕磕绊绊,每一个绊倒我们的,我们带着兴趣,仔细审视,看它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生命,分辨出是否是我想要保留的,留下于我有益的,丢弃曾经误导我的错误地图,丢弃于我无益的。带上多样化的工具,放弃不切实际的魔法棒。

    每一天,做自己儿时期望的好父母,挽着自己内在小孩的手,告诉她,“我可以给你支持保护和鼓励,我会一直陪伴你”,一起想着光明温暖的阳光,一步步坚实前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阿德勒工作坊心得——解读孩提早期记忆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qnk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