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放手的智慧——林哈夫

放手的智慧——林哈夫

作者: 泉钟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8-06-25 11:06 被阅读0次

做父母确实是一件非常富有挑战的事情。

正是这个时间段,我们需要肩负社会责任辛勤工作;又要承担儿女义务赡养老人;还有就是身为父母需要成为孩子们的榜样,而且要照顾起居饮食吃喝拉撒,当然还要操心他们的身心健康以及在学校的表现在社会的品行。

真心不容易啊!

然而现实又那么的让人猝不及防——即管我们是那么的九牛二虎那么的不容易,但孩子们依然是不满意的。

特别是在我们接触的个案里,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非成年人,他们当下绝大部分的心理问题都与当年父母的这些“不容易”有关。

也就是说,花钱花时间做的心理咨询,绝大部分是在处理与父母之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关系。

无可奈何又无能为力啊!

然而哈夫却依然认为,当父母除了是个力气活之外,应该是一件非常容易而且相当轻松快乐的事情。

但是如果我们与孩子在一起的时侯居然可以把自己累成了狗,而得到的结果依然是那种鸡飞狗跳、满地找牙的话,那就一定是在什么地方出问题了。

通常......

父母之所以累,那是因为我们的手伸得过长。

孩子之所以累,往往因为我们的手捏得太紧。

许多人习惯性地认为,身为父母是要“对得起爸爸妈妈这个称谓的”。

应该多照顾孩子、多保护孩子,多引导孩子,多教育孩子......

谁知道,我们这些一厢情愿的努力一不小心却成为了阻碍孩子发展、爱好、自由以及情绪流动的桎梏。

当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爱”变成了过度的期待,那其实就已经变成了对孩子生命力的控制。

哈夫最近悟出来的一句话:当我们看不见孩子时,他们却在悄悄地成长。

这其中最重要的含义就是说:孩子的成长需要脱离控制、寻找空间。

一个人的长大,是必须经历分离的。

六个月之前,孩子与妈妈是浑然一体的“共生关系”,但总会有一天,当他开始发现扯自己头发会疼而扯妈妈头发是不痛时,孩子就开始了思考、鉴别同时尝试迈出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分离。

分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场非常严酷的考验,但只要孩子在与妈妈共生的阶段里得到足够的依恋足够的爱,他们都会很自然地在为这场考验做准备并下定了决心。

只是在长期的观察、调查与个案分析当中,哈夫却发现不愿意分离的通常是父母自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分离会让我们感受到许许多多的焦虑。

于是,我们会打着各种“爱”的旗号,或者说是用“爱”的外表对这些焦虑进行包装。

这类爱与责任通常会被认为是无私与伟大的,但在深层次里父母们其实往往是通过牺牲自己以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籍此延缓甚至拒绝分离的发生。

追根溯源,我们满足的不一定是孩子本身真正的需求,而往往是将孩子视为了另一个自己,用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满足和取悦内在小孩的欲望与需求。

孩子是父母潜意识的投射,他们的的行为更是我们的镜子。

(图片来源网络)

前段时间有朋友跟我说,因为装修的问题,孩子居然跟她翻了脸。

原来她家买了新房子,还装修得特别漂亮,但女儿看到自己房间被刷成了粉红色,就开始不干了。

按妈妈的说法是:粉红色多漂亮,女孩子就应该用这个颜色,而且你一直喜欢粉红色的呀!

而女儿的说法就是:我现在不喜欢了,土得掉泥!

父母委屈吗?当然委屈啊!

那么,女儿呢?

哈夫看来,这件事情里,墙漆的颜色只是引发冲突的诱因。

在孩子的心目当中,自己的房间俨然就是她的领地。

孩子这时候争夺的是自己领地里面的话语权,她的愤怒源自于父母没有经过她的同意甚至没有征询过她的意见,就做出了最终的决定。

而与父母的开干,就是要拒绝这样的“被安排”,要成为跟父母不一样的、独一无二的——“我”。

这样的控制与安排通常是父母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而且通常都是善意的,然而即管如此孩子们依然会“揭竿而起”。

孩子的反抗是个信号,能够让我们看见他们的界限,也就是说让父母发现自己是否已经越界了。

这时候,有智慧的父母会看到孩子的需求,赶快调整和改变我们对待孩子的期待和沟通方式,退出争夺成就孩子。

而许多浑然不觉的父母却在无意识当中继续着与孩子的缠斗,坚决认为是孩子“不听话”、“不乖”,甚至认为孩子有问题,使用强制和粗暴的施压,好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做。

而这样的结果最有可能的是——两败俱伤。

这样的情形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当中是经常遇到的。

房间的颜色仅仅是其中一个案例与缩影。

曾经,哈夫在协助许多父母学习在人际关系当中表达自己的情绪。

那时候我就已经发现一个普遍甚至可以称之为中国式父母的共同现象,就是我们的情绪里面最多涌现出来的,就是:“担心”。

担心者,焦虑也。

成绩不好会担心学业担心未来,成绩优秀又担心骄傲担心被孤立;经常在家里不出门会担心成为宅男宅女,活泼好动又担心桀骜不驯;喜欢买东西担挥霍无度,对钱不敏感担心财商低能;不运动担心长得太胖,玩太多担心收不回心。

反正怎样都可以让家长们想出点幺蛾子来担心一下!

在各种担心与严格要求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短时间内是容易表现得听话听教然后成绩突出甚至超越同龄人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过去日子的积累,这些以 “为你好”为由明里暗里的过度控制,往往会成为日后无法疗愈的内伤。

这就是我们经常遇到案例中,父母诉说孩子以前如何听话听教而现状却是如此糟糕的缘由了。

重复一下哈夫经常说的那一句话:当我们看不见孩子时,他们却在悄悄地成长

孩子只有逃出我们的焦虑,才可以得到真正的成长,否则只会一直为家长的焦虑买单,同时也把这些焦虑传承下来。

最幸运的孩子是拥有不焦虑父母的孩子。

我们有勇气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幸运儿吗?

小故事大智慧——

两只苍蝇在玻璃窗上叮叮当当地撞着,但始终出不去。

A苍蝇说:“我怎么感到有些什么在阻挡着我们呢,你感觉到了吗?”

B苍蝇说:“根据物理规律,物体在光影下一定是有影子的,我们没看到影子那自然是说前面绝对没有东西了!”

A说:“有道理喔!”于是它们继续撞下去。

过了半天,A实在受不了又说:“我还是怀疑有东西在前面挡着我们。”

B带着一点感慨,语重心长地说:“追求光明是我们的人生使命,就算有艰难困阻还是要坚持啊!”还有什么好说,努力继续撞吧。

又过了半天,已经头昏目眩的A又说:“我实在受不了了,我始终感觉到有什么在前面呀,你没有感觉到吗?”

B说:“感觉感觉,感觉是虚幻的东西,要讲道理讲科学讲信仰啊!”

于是,又是一阵子叮叮当当!

不久,两只死苍蝇出现在窗台之上,临死之前它们依然在思考着,自己的道理那么正确、使命那么高远,为啥就要死了呢,天妒英才死不瞑目啊!!

当人们渐渐习惯性地用道理代替了感受,用头脑取代了心灵,用傲慢掩盖了真实,也许已经离躺在窗台上不远了!

资讯发达的今天,想知道如何成为一个好父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因为到处可以搜索到各类育儿文章和心灵鸡汤。

然而知道与做到之间,正是我们执着而且难以撼动的固有信念与规条在发生着作用!

要成为一个内在通透,可以让孩子拥有高自我价值,允许他们感受并经验自己人生的父母,我们就有必要带着觉察,在看清自己这些内在规条的同时,尽快改变其中的信念从而形成新的良性循环和模式。

知道与做到之间,就是重新的经历以及持之以恒地用真实感受代替自以为是的固执的过程。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均为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请自行评估是否恰当与适合。传播及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与本人无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放手的智慧——林哈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qoe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