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参加了许多亲子关系方面的讲座与论坛,参与讲座的基本是从幼儿园到学龄期孩子的家长。
我们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尽量用自己微薄的能力去传播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让更多家长可以尽早了解孩子真实而简单的心灵需求,从而让孩子们可以身心健康成长。
这样做不敢说是功德无量,不过我相信一定可以带给孩子们实实在在好处,因为孩子们的成长不能等啊!
这种急迫感来源于我这段时间接触到的许许多多成人个案。很无奈的是,通常这些到了三四十岁实在熬不住,懂得寻找心理治疗的人,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源头几乎都与童年有关。
今天的个案,案主就是这样的情况。她压抑了很长时间,鼓起勇气找到哈夫后诉说的是与丈夫关系的挑战,因为总是觉得丈夫有事情瞒着她。
我问她:如果丈夫瞒着事情不告诉你,你会觉得怎样?她说会很害怕;我又问,如果丈夫把瞒着的事情告诉你,你又会觉得怎么样?她说会很生气。
哈夫解读:
也就是说,丈夫是否隐瞒,她要么害怕要么生气,反正都是纠结和难受的。
虽然哈夫知道这样的情况很有可能是案主过往经历的投射,然而为了检查核对,我还是尝试让案主用空椅子的方式与丈夫进行对话。其效果不明显,无法激发更多的情绪释放。
接下来,我又问了案主几个问题:类似这种害怕和生气的感觉在你从小到大的经历里面出现过吗?如果有,在几岁发生?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件事情与谁有关?
案主的回应:有;五岁;被妈妈狠狠地打。
哈夫解读:
潜意识里面的图像,如果不进行处理,很容易就会跳出来与现实生活的图像进行叠加,这就是投射。案主带着这张图片看丈夫的行为,其实就是将过往的恐惧与生气叠加在丈夫身上,丈夫不一定有这样的行为同时她恐惧的也不是丈夫,而是她潜意识图像中的妈妈。案主筑起了的保护机制非常牢固,虽然哈夫这里写得轻描淡写般简单,其实是花了很大的力气与耐心来松动她的防御,打开一点内心,这样的状态下才有机会看见这幅图像。
(图片来源网络)看到这幅图像自然就“好”处理了,让案主将想跟妈妈说的话讲出来,抓住与情绪有关的话语进行重复和深挖,让她将许许多多平时不敢说的话伴着滚滚的眼泪说出来吼出来爆发出来,摔打抱枕宣泄愤怒等等。
这个过程既顺利也让哈夫觉得好像还差那么一点,因为我感觉到案主的情绪爆发依然不充分。
在稍稍恢复之后,我邀请案主坐在原来位置的对面,代替妈妈将听见女儿呐喊吼叫后的感受表达出来。
是许多惭愧、后悔、内疚还有深深的歉意。
接下来我问:你爱你的女儿吗?
回答:爱!
我接着问:是真的吗?
回答:~是真的。
案主代替妈妈的回应,在肯定之前停留了大约0.5秒,然而这一停顿和犹豫让我抓住并及时进行反馈,我让案主觉察这个停顿到底代表了什么,案主茫然。
接下来让案主回到原位,回应妈妈刚才表达的歉意,而且表达收到妈妈对她的爱。这时候我说:妈妈刚才告诉你她真的爱你,不过在说出来时似乎有一点点的犹豫,你感受到了什么?
案主开始颤抖,随之崩溃,嚎啕大哭。
抓住时机我继续给她深化里面的感受:妈妈是不爱我的,我是一个没有妈爱的孩子,我是个可怜的孩子......
哈夫解读:
心理咨询的关键是治疗师与案主可以建立相互信任同时可以共情的关系。在整个过程之中,治疗师可以感受到案主的感受,然后引领进行深化与释放。这需要耐心,更需要全程的跟随和细腻的观察反馈。心理治疗不是安抚不是说教讲道理和灌鸡汤,而是让案主可以通过恢复对过往未完成事件的接触,重新经历和完成,使过往的这些图像完整并落幕。这样才不至于因为图像的频繁出现干扰当下的生活。
心理积压几十年的能量瞬间爆发,哈夫只是在旁陪伴。没有太多的话语,无需华丽的包扎。因为就算有伤口,它的愈合也需要由案主自己去舔舐去体验才能真正复原。
个案记录完毕,听到的只是别人的故事,只有案主才能感觉到真正的痛。而只有真正的痛才是改变的开始,这又是多么无奈的事实。
在很多讲座里面,哈夫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我期待通过我们这样的讲座,可以让孩子们更健康,可以让他们在三四十年之后,无需寻找我们进行治疗!
这才是真正的功德无量啊!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均为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请自行评估是否恰当与适合。传播及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与本人无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