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科学课,安排学生观察月亮的形状变化,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将观察的日期、时间、地点、月亮的形状、颜色写清楚,每次上课都检查,结果认真做的很少,感觉学生对这个作业没有兴趣。是否是因为看电视、玩游戏分散了学生的兴趣?记得自己小时候,晚上看星星、看月亮、捉萤火虫等等室外活动丰富多彩,留下童年美好的回忆,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却缺少了亲近大自然的兴趣,实在可惜。
如何让学生自觉顺利地进行科学观察实验呢?我觉得以下做法值得借鉴。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长期观察能力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年龄在6岁至12岁之间的小学生,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还是处于优势地位,好奇心极强。喜欢具体形象、新颖有趣,不喜欢平巴巴的理论,只有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自觉地接受教育,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
首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实验观察中来。只有注意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才能激发学生乐于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观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这类实验课中,如果离开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没有什么兴趣,更谈不上去认真观察。
第二、实验观察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全方位让学生参与观察活动。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并非只用眼睛,而应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运用“读、画、看、听、想、说、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明理。
二、实行组长负责制,培养学生的长期观察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长”、“大组长”、“科代表”的作用。小组长每天定期督促各组同学去观察,去记录。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情况,除了认真做好观察记录外,还应及时报告老师,教师在适当时机做出点评。 “大组长、科代表”负责各小组长的观察记录情况,并适时协助老师收集各组长以及其他同学的观察记录情况。总之,我的教学班自实行组长负责制后,自己就乐得一份轻松,有时还因其他原因忘记督促学生的情况也没有出现。
三、实行精神与物质的鼓励,培养学生的长期观察能力
小学6-12岁的孩子,正处在一个对什么成功的事情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许阶段。对于他们的“劳动成果”或者叫观察实验对象,他们除了在观察记录外,更多的是想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教师的肯定,同学的赞扬,无形中他们都很“得意”,有一种成就感,一种自豪感。对于那些特别优秀的观察记录的同学,老师还发给他们小小的纪念品以示鼓励。
有人说,儿童的教育不是要教给他们很多很多的知识,而是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此话并非不无道理。在实践教学中,对于长期观察实验的教学只要方法得当,组织有序,学生定能养成长期观察的习惯,并逐步提高其观察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