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在三十年前就写过一本《影响力》,至今畅销不衰。书中总结了关于影响力的几种典型模式,包括互惠、承诺与一致、权威、社会认同、喜好与稀缺等。其实生活中有关影响力的模式远远不止这些,但按照这个链条去理解影响力,特别是作为工具使用,也不失为讨巧的事。后续随着对工具的应用越来越得心应手,就可以进一步灵活拓展了。
一、关于影响力的几个认识
影响力对一个人不是可有可无的。特别是在这个合作社会,每个人都有对影响力的需求。
影响力是双向的,你能影响别人,别人也同样能影响你。
影响力其实是一个中性词。它能促进合作,也能忽悠你。
影响力是可以培养的,关键是要有意识地使用它。
二、影响力的几种模式
西奥迪尼对影响力的总结有些抽象,加之又是翻译的文字,理解起来有些晦涩。其实看完书中的例子,还是挺清晰的。
关于互惠。其实就是双赢。无论是在做生意也好,与人合作也好,没有双赢很难长久。俗语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就是这种合作。
关于承诺与一致,其实说的是信用。一般人对于承诺的事情,都会尽最大努力达成,否则会有信用上的压力。这种影响力就是要得到对方的承诺,或者给对方以承诺。所以对于重要的事情,得到当事人的承诺很重要,否则容易误事。反之,一个人不要随意承诺,除非有十足的把握,否则就得承担失信的后果。
关于权威,说的就是专家影响力。权威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次疫情中钟南山院士发挥的就是权威影响力。对于发挥影响力而言,权威或专家具有先天优势。作为接受影响力一方,真正的专家成事有余,而假专家只会让人下地狱,所以理性识别很重要,实在识别不了的,宁可不信,自己勤快一点,多方搜集信息,兼听则明。一般来讲,科学数据是验证专家的一个试金石,试试无妨。
关于社会认同,说的是随大流的心态。不仅熊孩子容易受社会认同的影响,其实成年人也很难免俗。所以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家庭,提倡什么样的价值观,形成什么样的风气,甚至有什么样的社会习俗,文化背景等,都会对个体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一个人越是了解自己内在的社会认同模型,越容易在社会认同方面保持足够的独立性。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而是保持自己的判断力。这应该是反影响力吧。
关于喜好,确切指是偏好。了解对方偏好,投其所好也可以发挥影响力。
关于稀缺,对应于"物以稀为贵",对于人也适用。努力让自己做一个稀缺的人,是发挥影响力的关键。一个企业裁员,首先选择的肯定不是那些稀缺和创造价值的人。
三、作为工具的影响力
在管理学上,影响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之一。从功能层面,影响力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做成事的关键因素,甚至能定义一个人。刷存在感是影响力,改变世界也是影响力。对普通人而言,可以试着当成工具来使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影响力,能帮助你选择有效的行事模式。了解影响力模型,也会提高防忽悠能力,最大限度避免进入影响力陷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