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因为感冒非常不舒服就停更了,从2024年1月1日至今有5天没有更新,我告诉自己,尽量坚持下去,期待量的积累促进质的飞跃。
本篇的题目让我有一些疑问,什么是春化?除了植物还有什么也要经历春化?百度百科解释“春化作用”:一般是指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象。20世纪20年代晚期苏联因为受暖冬影响,农民们在冬天种植的冬小麦幼苗被这异常的暖和而毁灭。科学家想方设法在播种之前把冬小麦置于制冷器中,使种子未实际经历寒冬也能诱发它们在春天发芽开花。现在学界把无论对植物是进行自然还是人工的冷处理都称为“春化”。网上并未搜到其他物种也有“春化”现象,但是这仿佛是越冬植物为了来年发芽开花的需要而进行的一场冬眠,那么熊、蛇、松鼠等动物需要冬眠的动物们通过睡觉降低新陈代谢来熬过漫长的冬天,等待春天的到来,也可以算作另一种“春化”吧,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联想。
可是,植物是如何知道要春化呢?这种识别会不会代际相传?美国华盛顿的樱花树通常在每年4月前后开花,4月的白昼时长大约12小时,和9月中旬的日照时长差不多,但是樱花却不会在9月开花,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它们在9月开花那么果实永远不会成熟而是在接踵而至的冬天冻僵。4月开花使得樱花树的果实拥有5个月的待成熟时期。说明了什么?说明樱花能分辨什么时候是4月、什么时候是9月,靠什么分辨呢?靠的是4月之前樱花树经历过的冬天。研究发现:在遗传学上,植物对寒冷的需求是一个显性性状,有一个专门基因被成为FLC(开花点位C)如果处于休眠,那么就会阻止开花。如果植物经过春化阶段,又获得光和温度等其他适宜的条件,那么FLC基因就会被植物保持在关闭状态,植物就能开花。这种表观遗传变化能连续数代从亲代细胞传给子代细胞,表观遗传的神奇还在于能让记忆在一个生物体内从一个季节传到另一个季节,还能从一代传给另一代。这简直就好像人类代代相传的记忆。
我想谈谈我对“春化”的联想理解,最先泵入脑海中的是“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当你身处黑暗中不要害怕,就当这是一场冬眠,在冬眠中养精蓄锐,等待春暖花开。你要相信每一个人生的新阶段一定会有一段独自在黑暗中摸索的经历,唯其黑暗,方显坚毅,唯有坚持,方见旭日。想起了我在考遴选的那段日子,工作上、社交上不开心,生活的两地分居让我很压抑,忍受着外界的质疑和不理解,任凭风浪如何躁动,我只把自己缩在房间小小的书桌一角,借着黯淡的台灯,学习学习再学习。所以现在回看过去,非常感谢自己,上天安排我冬眠时我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好好利用了冬眠的孤独,高质量地完成蜕变。接下来的日子,也要更加努力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