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知识其实很朴素,朴素到仅仅是以对话的形式在告诉我们。
论语朴素,也是温暖的,它告诉我们的的道理,都是日常能见到,能了解的知识。
只是要保持下来,长久的习惯养成,却很少人能做到。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在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写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里的“不亦”,表达的意思就是“不也是”。
第一句说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里的“说”读yuè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时时的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这句话告诉我们,把阅读过的书,时不时的去复习一下,是相当愉快的事情。
相信喜欢阅读的朋友就有所感悟,当读完了一本书籍,再过一段时间后回来阅读,又会有新的感悟,而这种感觉就是相当愉快的事情。
特别是本身就很喜欢这本书,当回来阅读又有新的感悟,就会更加兴奋,这时才算真正读懂了这个知识。
从现代科学来看,大脑的记忆储存,是有时间断的,一个知识需要反复记忆几次后,才会真正进入长久记忆当中。
知识是先由短期记忆然后再到长期记忆,期间是需要反复的重温一遍,才会从短期记忆到长久记忆。
这个周期性一般是一个星期,半个月,一个月,三个月,半年。
当知识被长久的记忆下来了,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
所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第二句说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每个人都喜欢结交朋友,毕竟人类是属于群居体。
而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很远的地方过来,那不就是特别值得开心的事情吗。
这社会形形色色,人性就更加复杂,每个人的爱好都不一样,能遇上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是特别不容易的一件事。当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家里做客,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特别是孔子时代,人们是很少往来的。那时的人们天天都要在田里干农活,哪有时间走来走去呢,更别说能有志同道合人来探望。
所以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三句说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前面两句说的是获得的快乐。那不被理解怎么办?
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人们都是渴望被理解,被认可的。
如果是在原始社会,当一个人类得不到族人的相信和认可,那就是意味着死亡。
所以人的潜意识里,长久下来就有着渴望被理解,被认可的本能。
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不管做什么,都是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而当你做的事情,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和理解,也可以保持常态,不为这事生气纠结,就是一个品德上有修养的人。
所以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总结起来就是“自修、共修、达到。”
不断的学习提升,就可以说是自我修养的行为,而能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是一个共同进步的方向,最后修炼到自身人格的提升,就不会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恼羞成怒,被情绪左右。
这三句强调我们,时刻都要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做一个终身成长的人。有独立的人格,不易受外界的左右,就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情。
本章就到这里,感谢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无止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