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悠悠茶室里,我们谈起了“孤独”这个高冷话题。参加这次讨论的六位同学,来自各行各业,有集理性和感性为一体、追求精神自由的可人组织者小姐姐邬邬,有热爱摄影、有着1000本读书计划的、任意话题都能有深度的发散的私募基金创始人Nick,有喜欢康德、思维逻辑框架严密的小xuan,有喜欢听音乐会看展热爱文艺的AI工程师度,有对自己的观点坚决捍卫同时钝感力强烈的技术直男海鹏,还有喜欢探寻未知的我。
孤独这个词,乍一眼看只属于骚柔的文艺青年。但是,当身处异乡,又恰逢佳节,独自在餐厅觅食,周围都是出双入对亦或是一家其乐融融的情境时,心里的孤独感也幽幽泛起;当大学四年混在一起撸串喝酒、侃天侃地的同学们都相继毕业离去,自己不得已在学校中独自过了个大五,怅然若失的感觉应该也是孤独吧。
什么是孤独?一个人就是孤独吗?林语堂对孤独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注脚,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走兽,有飞虫,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走兽飞虫自然热闹,可那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马尔克斯说越文明越孤独。社会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生理、安全的需求得到解决,大家跨越疲于奔命只为了活下去这一最本能的需求,逐渐往马斯洛顶层的自我实现需求迁移,这个需求也随着自身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愈发显得凸出与急迫。早期的人类,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高强度体力劳动和对填饱肚子活下去的希冀填满了整天的时间,人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何谓孤独。而只有当饱腹后才能思“淫欲",”我是谁,我要去哪“这类问题才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另一方面,得益于技术的发展,离群索居也可以照样过得怡然自得,托起人们的社交支撑网(social support network)也变得越来越稀松,而由此给人们带来的下坠感催生了孤独。早期的人们,为了抵抗野兽袭击、抵御自然灾害,都是群居,几代同堂的家人族人、同乡邻里填满了社交支撑网,这张网厚实而有张力。而在现代社会,逐渐缩小的家庭单元甚至独身主义者,周围的社交支撑网愈发稀松。
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即使周围的人再多,找不到能够互相理解的同好,那么人越多只会越烘托孤独的心境。随着社会大分工的不断细化,人们的需求或者说爱好也是更加个性化、更加独特,在周遭的生活圈中很难找到人去袒露。互联网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途径去找到同类,但是当我们抽身从网络中回到现实,冰冰凉凉又真真切切。
但是品味孤独这个独特的心里感受,何曾不是一种体验。既然孤独感来了,就好好享受吧。正如这个下午,我们六个人一起在孤独中品味孤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