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译文:孔子的学生中,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口才好的:有宰我、子贡。能执掌政事的:有冉有、季路。能掌握文化典籍的:有子游、子夏。
收获:
正是这十位优秀的弟子不离不弃陪同孔子在陈、蔡度过难关,他们在孔子所教授的德行、政事、文学、言语四科中,各有特长,流传下来的故事也精彩纷呈。
孔子的教育理念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特别会鼓励引导弟子们发挥特长。
德行是孔子最注重的内容,这门学科是基础,就好比一棵大树的树根,根正才能枝繁叶茂。
《八佾篇》中孔子与子夏的一段精彩对答可以说明: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素以为绚兮”,只有内在美好,才会透过外表表露出来,否则,纵然美貌,也难掩其恶。“绘事后素”,先有素洁的底版,才能开始绘画,否则即使技巧再高,也无法展现美。仁就是这个素,德行正是对仁的实施,所以德行是基础学科。
颜回在弟子中德行排名第一,他也是最能一以贯之孔子精神的弟子,故被世人尊称为“复圣”。论语中,孔子对颜回的好评无数,或直抒胸臆,或先抑后扬,或借弟子口中说出,或在向君主大臣介绍时引出,总之,可以说颜回真是“集百般宠爱于一身。”贤哉回也,幸哉回也。
接下来就看看孔子如何赞扬颜回。
11·4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
收获:
在求学方面,孔子在《为政篇》中说: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从终日不违,到消化吸收,最后,闻一知十,融会贯通。
孔子感叹,颜回,大智若愚者也。
在物质生活方面,《雍也篇》中,孔子大赞颜回贤哉,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
孔子自己也是这样洒脱“饭疏食饮水,取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颜回对物质享乐的不屑,与孔子的人生理念完全一致。师生俩在精神上产生深深的共鸣,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所以,孔子对于颜回“非助我者也”,其实是正话反说;“于吾言无所不说”,实则骄傲自豪。这是变着法赞扬颜回呢。
颜回对于我们求学的最大启发是:找准榜样,听话照做,结合实际,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对于我们看待人生意义的启发,可以用一个词概括:纯粹。
就如泰戈尔的诗句所说,“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因为纯粹,才能不虚度年华,尽力绽放有限的生命,如夏花灿烂,如秋叶静美。
人间至味是清欢,关于清欢,作家林清玄是这样解释的: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求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
让我们和颜回一样,做一个纯粹的人,做一个将精神追求心灵品味放在首位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