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我引用两个婴儿恒温箱的故事,一个是斯蒂芬·塔尼,推动了恒温箱的诞生与普及;另一个是普赖斯蒂洛,推动了恒温箱的迭代。
前者,是一个妇产科医生。19世纪末的某一天,他通过去动物园散步的一次契机,受到了小鸡孵化器的启发,与奥迪尔·马丁合作做出了给人类用的婴儿恒温箱,直接将体重过轻的新生儿死亡率从66%降低为38%。要知道,在19世纪末,新生婴儿的死亡率可是高的惊人。
后者,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当时,一台标准化婴儿恒温箱的售价是4万美金。而且,这是的恒温箱不仅价格贵,还非常依赖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维修备件。换句话说,这台机器若放在当时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还行,但放在发展中国家的话,因为技术条件的落后,所以恒温箱一旦出现问题,几乎是很难维修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某些发展中国家,有了婴儿恒温箱,但是新生婴儿的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因此,基于降低恒温箱造价与便于低技术维修的出发点,普赖斯蒂洛教授便和他自己的团队,在罗森医生提出“用汽车零部件改良婴儿恒温箱”创意的后三年,成功做出了新的婴儿恒温箱。最后取名为育婴器。
外观和当时婴儿恒温箱一样,但是内部却完全是用汽车的部件拼接完成的,不仅能达到恒温效果,而且便于维修,只要是汽车维修人员,都可以修理这个育婴器。。
所以,普赖斯蒂洛教授改良后的婴儿恒温箱,再一次救了无数新生婴儿。
最后,忍不住要问一句:为什么同样是婴儿恒温箱,但是两个人的侧重点却完全不同呢?
因为他们在当时的环境下,要面临的用户的痛点是不一样的。斯蒂芬要面临的新生婴儿高死亡率的背景,需要作出一个恒温箱来保证存活;而普赖斯蒂洛教授面对的痛点是婴儿恒温箱造价高昂,维修困难,需要作出一个有着同等效果,但是造价低廉且易于维修的婴儿恒温箱。
诚然,他们的侧重点均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做出了在当时没有其他人敢涉足的领域,而且他们行动了,解决了用户的痛点,造福了人类。
如果把这个东西放到我们现在,我们要怎么去发现身边的创新点呢?
洞悉用户的痛点。注意,我这里说的痛点可不是让用户感觉到痛苦的东西哟,而是真正让他们觉得恐惧的东西,这才是他们真正的痛点。
注:部分观点引自梁宁老师的《产品思维30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