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号、3号连续两天的内在意识疗愈师课程结束后,有万千的感想,却不知怎么落笔。
从第一天的明理,到第二天的实操,我其实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在学习,生命教育。
刘老师原创的十八条内在意识疗愈的原则,始终在围绕着这个主题,是我缺失的,也是我想给自己孩子上的一门课,学校不会教的。
今天早上在听《被忽视的孩子》这本书,和捷哥讨论到,共情。
樊登在讲这本书的核心也是围绕着它,尤其是当他说到情绪背后的需求时,引起了我的共鸣。我们都知道,孩子需要被看见,那怎么才能看见孩子?我想前提应该是我们知道如何看见自己。父母和孩子的需求不同,才有了亲子之间的冲突,而解决冲突的第一步,除了尊重孩子,更重要的是看见他情绪背后的需求。当你学会了倾听孩子,共情孩子,即便当下发生了冲突,爱始终在那里流动,当情绪得以释放和接纳,爱就自然呈现了。
共情,用耳朵去听,少说多听;用眼睛去看,善于观察;用心去感受,一心一意,体察对方内心深处的声音。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觉知自己是否有打断、评判、比较等行为。当我们能共情对方时,是放下那个小我的,将他人包容进来。刘老师指导了一段让我受益匪浅的对话,当你对孩子的行为感到很生气很愤怒的时候,要如何帮助孩子区分人和事?
“宝贝,当妈妈生气时你会感到害怕吗?”
“那你还爱妈妈吗?”
“所以妈妈生气的是你这件事,而非你这个人,无论你做任何事,妈妈始终都爱你这个人。”
共情需要全然临在,开放式提问
如:你有什么感觉?你现在感觉如何?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
注重过程而非解决问题,把注意力放在情绪、感受和信念上,并信任他有自己的智慧。
刘老师在课上的一个案例分析让我印象深刻,我感觉自己时时刻刻都是得到类似这样的回应。
倾诉者:公司老板这阵子对我很苛刻,在这个处境下我很难继续工作。
否定式回应:你没必要有这样的感觉,每个人都知道和他相处多困难。
比较式回应:我以前公司那个老板更苛刻,你绝对无法忍受。
评判式回应:他的确不太欣赏你。
讲理式回应:老板和员工关系的本质就是如此,所有老板都是难以相处的。
防守式回应:你可不能辞掉这份工作,我们现在需要收入。
建议式回应:别做了,换个公司吧,你们老板不会改变的。
辩解式回应:你们老板管的人太多,我们要理解他的难处。
同情式回应:你在他手底下工作真是太糟糕了。
质问式回应:你到底做了什么让他不满意的事?
这九种回应方式你遇到过吗?或你曾经这样回应过对方吗?
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实际上这是我们人际关系中最大的功课,尤其在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中,是导致很多冲突的问题所在。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上,而非对方的情感上,使问题和情感脱节(如:我说的是事实啊)是事实又如何?倾诉者难以继续倾诉,无法倾诉真实的情感和问题。可能导致问题扩大化和复杂化。(强化矛盾)根源在于无法放弃自我意识,好为人师,诲人不倦。
倾诉者:公司老板这阵子对我很苛刻,在这个处境下我很难继续工作。
开放式提问:
哦,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这样生气?
听上去你很不爽,你愿意和我说说发生了些什么吗?
(医者不叩门,佛渡有缘人。)
在上课的过程中,也在觉知自己好为人师的表现,而不是认可对方的观点和态度的转变。
昨天,和捷哥一起带小笼包去早教中心,在玩的时候不小心撞倒了旁边的一位小妹妹,妹妹随即大哭起来,捷哥头也不回地去追满场乱跑的小笼包,而我在她爷爷扶起来以后连忙道歉。事后,我对捷哥说,“孩子撞完人就跑,你怎么也跟着跑了,连句道歉的话也没有,如果我不在,你也这样?”他感受到了被责备,回应我,“那我要看着他啊,以防让他再撞到人。”(为自己的行为找个合理的解释)那时的我还在情绪中,“言传身教懂吗?”捷哥也有了情绪,“我和你出发点不同!。”我觉知到我好为人师了,喊停。“我理解你,你担心他跑出自己的视线,更关注他的安全。”捷哥,“我也理解你,孩子是在安全的环境下(早教中心,而不是宽阔的室外)言传身教的告诉他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看见你在我当下说了之后抱着他回去和他人道歉了。”“我知道自己会很理直气壮地说一些让自己也觉得很可笑的话,不太肯承认自己的错误。”
课上的内容对应生活中时,那些看见和理解让两个人的关系变得更坦诚,相处更轻松。
(你一直问我那天怎么看上去不开心,不是不开心,是我在思考咱俩这件事很有意思。)
情绪是与生俱来的沟通工具
情绪是驱动力,激发并引导我们的行为
情绪促进我们的认知
感受帮助我们认识并了解自己
感受保护我们内在的安全感
情感帮助我们形成了爱与友谊
情感是所有生命体间共有的深厚纽带
情绪是向外的释放,而感受是向内的链接
有人问我,每天觉知难道不累吗?
如果觉知是一种生命状态,和呼吸一样,你会觉得累吗?
觉知也是一种选择,
有意识或无意识,我们都在不断选择。
我们不能选择生命中已发生的事,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诠释他们以及如何做出反应。
课上,我对刘老师说,感觉这门课也适用于亲子关系,教育孩子。
刘老师答,孩子之所以是天使,因为他们教会了我们成长。
其实对我来说,教育孩子的目的不在孩子,而是一种自我教育,就像《少年的你》中,从来没有人教过我,怎么变成一个大人。现在,我决定自己教育自己。
当我开始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今天为什么生气,为什么愤怒,为什么伤心,有情绪的时候连问自己20个为什么,就像樊登在《被忽视的孩子》中说,情绪的背后是需求,觉知到了,再放情绪走,父母能够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情绪,教育孩子还会是个难题吗?学会看见自己的需求,自然看得见孩子的需求,学会共情自己,共情孩子就是自然而然的表现。今天还在对捷哥表达这样的观点,共情力在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但前提一定是你自身拥有共情的能力,如何拥有?先学会共情自己。当孩子被共情,意味着孩子的情感被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理解,而爱,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对于教育,始终抱有,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术为止。
课上刘老师举的两个例子让人印象深刻,
1.假设你正走在人生的旅途上,谁知不小心掉进了茅坑,你会怎么做?(正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遇到渣男,遇到绿婊,遭遇困苦,遭遇重大疾病等等)
一致回答,“去洗一下。”
“很好,然后呢?你是会选择继续走还是站在原地提醒后来的人小心,这里有茅坑,我刚才掉下去了,很臭,然后告诉别人茅坑里有什么?自己又是怎么爬出来的?”(比如祥林嫂)
同理,掉进香水坑,你会深陷还是爬出来继续往前走?
2.我递给你一杯辣椒水,你会接受吗?
“不会。”
“好,当你拒绝的时候,这杯辣椒水依然在你面前,一睁眼你就能看见。如果你接纳,那你有权决定喝下去还是换一杯橙汁或者苹果汁。哪吒是接纳了命,而后再改命。”
宝贝,今天妈妈分享内在意识疗愈十八条中第八条,
“生命中遇到的所有人,都是来渡我之人。”
就是说生命中遇到的人有逆行佛,和正行佛。逆行佛是向你索爱的,教会你怎么去爱别人。正行佛是给予爱的,让你体验到无条件的爱后自然流淌给别人,爱满自溢。无论是正行佛还是逆行佛,都是让你成为爱的,我们表达感恩。
最后,感恩刘老师和小伙伴们的陪伴,感恩自己上道,在轮回在路上从我这止,不仅在亲子关系上,更是在亲密关系上,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成长,获得内在的平静和爱。
上完《内在意识疗愈课》随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