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本源,是一个家族的名号。林本源家族俗称"板桥林家"。祖籍龙溪县二十九都白石堡莆山社,即今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埔尾村。清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莆山社林姓十四世孙林应寅(讳逊伍,号敦厚)迁居台湾淡水兴直堡新庄。四十五年,其子林平侯(又名安邦,纬颜顺)入台。林平侯有五子:国栋、国仁、国华、国英、国芳,分别立五号:饮、水、本、思、源。以国华"本记"和国芳"源记",对家族发展影响最大,故合称"林本源"。
漳州阿哥
林本源创业主要在桃园大溪和台北板桥等漳州人居多的地方,被漳州人拥为领袖而得,"漳州阿哥"的雅号。林平侯迁台时仅十六岁,起初在新庄米店当学徒。米店在稻谷价低时大量购进,待价格上涨后再卖出而获厚利。林平侯学会了一套生意经,便自闯天下,独开米店,不久又与竹堑林绍贤经营全台盐务,购置帆船搞货物贩运,获高利而致富,拥资数十万。
经营事业
林平侯花钱捐官,先后署浔州通判、桂林同知、柳州府正堂等,后引疾归台。嘉庆二十三年(一八一八),林平侯举家从新庄迁大溪,投入富厚资本,开始发展土地开垦经营事业。当时,大溪聚集了大量漳州人。林平侯向官府申得土地开垦权,将土地租给移民去开垦耕作,自己做垦首和大租户。当移民把承租的土地再出让给他人耕作时,他自己就成了小租户。这种一块地上有佃户的耕作权,小租户的小租权和大租户的大租权的土地权益关系,在台湾普遍存在。这种地租形式,大租户的利益相对不大,林平侯是精明人,他一改通常的经营形式,开始向小租户收买小租权,渐渐形成大租户直接经营的格局。这样佃户每年交的地租,全归林家。在大溪,林家每年收租谷达数万石,盖了好几家租馆专管收租。在林本源的悉心经营下,漳州人聚居的大溪迅速繁荣起来。林本源的土地经营,也从大溪扩展到新竹、桃园、台北,甚至宜兰,成为台湾北部第一大地主。
第二代迁至板桥
咸丰三年(一八五三),林家第二代主人林国华、林国芳兄弟举家迁至板桥,成了台北地区漳州人的领袖,咸丰五年,林国芳开始率领漳州人兴建板桥城。板桥城是台北平野上的第一座城。城墙高一丈五尺,厚两尺多,有东西南北四大城门和小东门。各大城门设城楼,城外有护城河。板桥一带漳州人聚居,故"板桥十三庄都是漳州人"的说法。板桥城的兴建,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文教的兴盛。周围地区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都在这里集散,市街迅速繁荣。林本源在城内开租馆、设钱庄、办商行,光绪初年又大兴土木,兴建五落大院和林家花园。林家产业占全城的一半,故板桥城又有"林家城"之称。监于化解漳泉之间敌意的考虑,板桥建城后特设大观义学。林家第三代主人林然让、林维源兄弟,把妹妹嫁给泉州举人庄正。由庄正主持义学,折收漳泉子弟读书。这样,不但使漳泉之间的宿怨逐渐化解,而且使板桥文教风气日益浓厚。
开台功业
林本源的开台功业,到林国华之次子林维源,达到巅峰时期。林维源字时甫,成丰七年(一八五七)其父去世后,经理林家产业。光绪年阎多次捐巨款,支助兴建台北府城和基隆抗法斗争,授太仆寺少卿。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台湾建省。林维源任垦务兼团防大臣,帮办全台抚垦局。他全力支持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设防、抚番、清赋等项措施,对发展台湾盐、米、糖、矿、工、商、交通运输和文教事业,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林家产业,经他历时五十年的苦心经营,也大获发展,田园数量居全台第一,成为台湾首富。甲午战后,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台湾民主国”成立,推毕林维源为“议院议长”,他辞而不就。捐银一百万两助抗日军民,随即携春回厦门居住。光绪三十一年(一九零五)卒葬莆山社故梓。林维源之子林尔嘉,字叔藏,又作菽庄。一八九五年因不做日本"顺民",同父亲及弟妹一起回厦门,不久以道员之名,奉调入京。光绪三十一年(一九零五),任厦门保商局总办兼厦门商务总会总理。清末,清政府拟重建海军,林尔嘉捐巨款,升为侍郎。可是这笔款项被慈禧挪作修颐和园,林尔嘉愤而辞职归故里。光绪三十四年(一九零八),南靖县水夹,林尔嘉向海外募银三万两,修堤筑坝。民国二年(一九一三),他在鼓浪屿营建菽庄花园,立菽庄吟社。台湾光复后,林尔嘉策杖回台,返板桥重振家业,到一九五一年病逝。
台湾第一家
林本源家族从林平侯于乾隆年间发家,到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分家,历经一百三十余年,是伴随台湾开发而发展壮大的家族典型代表。故又有"台湾第一家"之誉。林本源从米店店员,发展为年收租谷几十万石的巨富,走的是一条成功的经营之道。其产业后来朝两方面发展:一是以经营具有地主经济色彩的房地产业和信托业为主,前途是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一是日据时期广泛投资于近代化企业及华南银行、南洋仓库会社等,与日本殖民垄断资本关系较为密切。林本源的后裔,林熊征、林熊祥、林柏寿、林景仁、林衡道等,都颇负盛名。
林家花园
林本源园邸为板桥林本源家族于板桥兴建的房舍,是目前台湾仅存最完整的园林建筑。该居可追溯至1847年,当时为林本源家族北上屯租的租馆,后经林国华、林国芳两兄弟扩建,成为林本源家族居所。1977年,林本源家族将庭园部分捐给台北县政府,并于1982年开放参观。目前林本源园邸由文建会、内政部、观光局、台湾省政府以及台北县政府共同负责保护与整修的工作,并为园林类二级古迹。
林本源园邸总面积约6054坪,可分成「园」和「邸」两个部分:园又被称作「板桥林家花园」,指的是住屋之外的庭园部分,其中包含来青阁、月波水榭、定静堂等多处房舍与人造山水;邸指的是林本源家族居住处,即庭园西侧的三落大厝。目前三落大厝仍属于林氏祭祀同业公会,需专人带领才能入内导览。
林氏义庄
在漳州市台商投资区角美镇过井社,座落着一处延续百年的慈善机构——“永泽堂”林氏义庄。
林氏义庄是一座融住宅与祖祠为一体的建筑群,义庄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二年后落成。从清道光元年(1821)至民国二十六(1937)前后116年间,义庄由名闻两岸的台湾板桥林本源家族林平侯、林国华、林维源、林尔嘉祖孙四代相传赡赈施善,服务乡里,受到人们的交口赞颂。
在林氏义庄“永泽堂”正厅的前埕护厝墙上镶有《林氏义庄》碑记,碑记由12块端石组成,记录了“永泽堂”的创建经过,义庄的管理规则等。碑文记载板桥林家将在台湾淡水海山堡水田四十三甲八分四厘二毫(折合637.9亩),充为义田,年收稻谷除去消耗掉的部分,实收一千六百石。这些稻谷按年运回祖地,供给同宗贫乏族人之用,由义庄延请两位诚实公正的族人来管理义庄。林氏族亲,凡贫乏之家,年供大米、棉布、嫁娶、丧葬均给予资助。碑文由清末著名书法家呂世宜书丹。
家族名人
林平侯(1766年-1844年)
字向邦,号石潭,福建漳州府龙溪县白石堡人,是知名的台湾清治时期商人,林本源商记始祖。
林维源(1840年3月21日-1905年6月16日)
字时甫,号冏卿,台湾板桥林家人。祖籍福建漳州龙溪。是一位台北富商、绅士、官吏。曾任太仆寺卿、帮办台湾抚垦大臣等职。
林衡道(1915年-1997年)
毕业于仙台东北帝国大学经济科,为著名台湾历史学家。曾任台湾大学副教授,高雄医学院讲师,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史迹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中国文化学院、淡水文理学院教授。
板桥林家世系
板桥林家父系基因
一位板桥林家成员在23魔方测出父系为O-Y19688,属于东南林氏家族父系。
想了解更多的东南林氏研究进展,请关注公众号:东南林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