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醇

撇开部分相较于内地而言,略带敏感的部分,这本书作为文学的导论,清新扑鼻。大悲悯和文学腔,之前特意拿出来说过。
一本读完,又多了两个概念要学习和理解:人道主义和多面艺术。
人道主义,和之前的大悲悯略有相通。意思是文学世界里,不要有那么多的是非对错,每个人都是带着自身的困境投身于人潮之中,时对时错,有的选择拥抱困境,有的不忍目睹而离去,每一种都是选择。
尊重人在境遇里的选择。这也是我应该尝试理解的部分,和而不同。比如,对于和别人不一般的地方,从前,特别在意他人的视角而反复琢磨不断思考,为何如此?若是自己对或者相对优越的部分,时而沾沾自喜;现在是,瞬间理解然后继续做好自己,因为优越或者匮乏,其实真的很相对。
其实,如果不是那么经历一遭,我不会了解那些词汇,被强制的以一种边缘群体的视角去面对那些记录,唯一的真实感,就是内心的缺失和荒芜,所以我大量购书,读书,以期填满。我想,如果是真的某种生存境遇下的女子,在这样偌大的压力和人性捆绑里,稍一松手,放弃了自我,从此也只是不断地坠落。
一个事件,在岔路口,会分出多种可能性,每一条小道,都点缀着人性的村庄,我们只受从前的指引而选择适合自己的下一段路,其中并无过错,只要自行承担路上的风雨即可。
我想,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指的是,无论哪条路,如果行人跌倒了,如果不去扶他,至少不要夺取散落一地的钱财和干粮。
这里,也想起《我们与恶的距离》里的辩护律师,那个杀人犯怎样才会走到这一步,才是我们应该关注且日后预防的重点,而不是终日为了自己的安全感不断地抛出愤怒。
抛出愤怒,疯狂攻击,是最简单的事情,其实,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发现问题,要反溯机制,回看我们这个时代缺了些什么?用文字作为药方,去展示出来。用新的水滴,擦拭时代的招牌。而不是任其蒙尘,一味嫌弃。
法证系列的小故事,其实有点在呼唤我们对于现代人的精神健康给与关注和平视,生存压力很大,大家很容易生病,可是生了病却不敢说出来,反而藏着病发的危险。也类似于疫情防控,懂得自检上报,就不会有那么多莫名担着被感染的风险。
什么时候,我们的网民看到任何的爆闻能够冷静下来寻根究底,再做评判,而不是一眼而过就开始猛烈开枪,借着匿名性肆意施加精神压力,很多问题会平和许多,且妥善解决。
多面艺术性。这个有点找到当时自己豪举的flag。音乐,美术,雕塑,话剧,诗歌,舞蹈等等,可能因为从小美术课和体育课都献给主课了吧,总觉得自己缺乏这些通用类的美术教育。
所以,额外的想要和艺术有点关系。之前工作期间,一有机会,会想要去看美术展览。刚好今天和elyse聊天,想着因为这份助理兼职,我也有幸稍微涨了些见识
好的作家,是个多面手。如果真的想人物栩栩如生,那就必须自己也精通部分专业,这样一想,难度更是加大了,但是值得分解学习的目标也会多了很多,充实是不用担心的。
能守住初心,多么不容易。连写文章也是,很多的规则和意识,暂且不论这一步,真实地展现,都不一定能做到。
世界也许只是一个假象,希望能保护好心里的热爱,活得明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