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明曰太阳。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明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这一段主要是从分、合两方面讲述了三阳经脉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面向南方站立,前面叫做广明,后面叫的太冲。
循行于太冲部位的经脉称为少阴,少阴上面的经脉称为太阳。
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称为阴中之阳。
广明之下,叫着太阴,太阴的前面叫着阳明。
阳明与太阴相表里,称为阴中之阳。
阙阴与少阳相表里,称为阴中之少阳。
三条阳脉紧密联系、相互配合,使脉搏跳动有力而不过于浮躁,所以合称为一阳。
网友评论